新能源車企們的“新”煩惱

隨著6月25日新能源補貼新政的實施,除了電池、充電樁、自動駕駛和OTA外,新能源車企們的煩惱又多了一個,面對地補取消,國補下滑高達60%的境況,到底該保價?漲價?還是繼續降價呢?

按理論來推測,既然補貼下滑那麼多,車企至少會把一部分成本上漲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也就是選擇漲價,可具體情況卻有些複雜。

新能源車企們的“新”煩惱

雖然這五年來新能源汽車的增勢迅猛,中國也一躍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動車市場,但和燃油車相比,市場佔有率還是很低。

以2018年資料為例,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261萬輛,只佔汽車總量的1.09%。

雖然電動化、智慧化、網聯化的發展趨勢已是汽車業界共識,但新能源汽車,尤其是純電動車,由於續航及充電便利性的問題,要想打敗經過百年發展已經相當成熟的燃油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所以,要想搶佔燃油車市場,要麼走炫酷吊炸天的高科技路線,如特斯拉(其實特斯拉已經在走平民化路線了,model 3的推出就是為了大規模量產,迅速搶佔市場);要麼在後續使用和維修保養成本比燃油車有顯著優勢的基礎上,用低價來吸引消費者,如北汽新能源、奇瑞、江淮等自主品牌電動車。

後一種在當下中國無疑有著更大的市場份額,由此,降價似乎勢在必行。

新能源車企們的“新”煩惱

走中間路線的新能源車企,以造車新勢力為主。既想在高科技上追趕特斯拉,又要在品質上超越傳統自主品牌,電動化提供了一條捷徑,但這是一根吊在萬丈懸崖的鋼索,近是近,但外在環境之惡劣,對個人實力要求之嚴苛,成功希望之渺茫,稍有不慎,萬劫不復。

對這些以網際網路思維來講故事,“天下武功 唯快不破”奉為圭臬的車企來說,觀望成了不得不為的態度。保價才是明智之舉。

新能源車企們的“新”煩惱

但這隻能是風平浪靜時的暫時之舉。

君不見5月份燃油車一場國五切國六的降價之舉,讓本來想在補貼過渡期大量收割意向客戶的新能源車企有了“多麼痛的領悟”——正面槓價格,純電動車原本的成本優勢縮小,品質及便利性劣勢卻放大,消費者是多麼的“牆頭草”。

而且還有特斯拉這頭猛獸在分秒必爭地跑進中國跑馬圈地。Model 3單車型2018年全球交付量近15萬輛,當之無愧的電動車銷冠,是第二名北汽EC和第三名聆風的總和。

之前我在別的文章裡也提過,對馬斯克來說,銷量不是問題,難的是產量。隨著年產25萬輛的上海工廠今年年底正式投產,以Model 3和新車型Model Y(未上市,但將在上海工廠生產)的爆款氣勢,對走“中間路線”的新造車勢力及試圖“品牌向上”的一些自主品牌,碾壓之勢毫不遜色於燃油車的價格大幅下探。

新能源車企們的“新”煩惱

這是一輪真洗牌,絕非假呼“狼來了”。畢竟不管是什麼型別的汽車,說到底就是一宗商品,要想消費者買賬,至少得有一個看得見摸得著感知得到的賣點。在“地主家也沒有餘糧”的時代,“賣慘”、“賣民族主義”……之類的噱頭無法長久,關鍵還得看哪家車企的品質和價效比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忘了在哪裡看過這麼一句話,大意是“生活是殘酷的,可現實是溫情的;商業是溫情的,可現實是殘酷的。”在銷售壓力和利潤壓力空前的中國車市,如果車型競爭力不夠,又沒辦法保證價格優勢,只能坐等被市場淘汰的命運了。

附部分新能源車企面對補貼退坡的應對措施

新能源車企們的“新”煩惱

新能源車企們的“新”煩惱

圖表出自新出行

End

2019/7/30

今日份便籤

我不相信運氣,但我相信物品所決定的價值。

by 約翰·納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