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A也知道,自己越來越不是新勢力和特斯拉的對手了

前兩天坐電梯看到了一張寶馬iX3的海報,一瞬間竟產生了那麼些許的恍惚。寶馬iX3?哦對,是有這麼一款車來著。

說起來也是,眼下一提起新能源車,腦海中首先浮現的不是特斯拉就是蔚小理。在新能源這塊兒,合資大廠的存在感著實是有些低了。

甭管是高高在上的BBA,還是更加接地氣的豐田大眾,之前的歷史積澱、品牌光環如今彷彿都失去了效力。翻看一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排行榜,前面一頁幾乎難尋合資車型的身影。

BBA也知道,自己越來越不是新勢力和特斯拉的對手了

01 “油改電”的應付不僅失了先機,更失了民心

從理智層面來說,這些大廠對於未來的行業發展趨勢理應有著更為長遠的判斷。按照體量優勢,他們的判斷應該會更加準確才是。莫非是新能源的浪潮來的太猛超出了他們的預期?

當然,現在揣測這些似乎並沒有什麼用。現實是,合資大廠確實沒有給予新能源足夠的重視,只是不疼不癢地推出了一些“油改電”的車型敷衍了事。

例如那純電版的朗逸,續航里程只有200多公里。如果將冬季的氣溫影響考慮進去,續航更是不忍直視。

BBA也知道,自己越來越不是新勢力和特斯拉的對手了

嚴重點說,早期的這麼一番折騰讓新能源汽車在消費者心中留下了不小陰影,以至於在剛面對正兒八經的新能源汽車的時候,人們心中仍然還會有所遲疑。

02 利益的糾葛與大象轉身的無奈

不可否認,長久以來在燃油車領域的摸爬滾打對於合資大廠來說的確是一份豐厚的積澱,但從某種意義來說,這也是一種負擔。

想要投向新能源的懷抱可以,但手裡這些數量龐大的燃油車總得有個妥善的安排吧。一邊得顧著新能源,一邊還得想著燃油車,即便是實力強橫的大廠,精力總歸是有限的。

BBA也知道,自己越來越不是新勢力和特斯拉的對手了

更現實的情況是,研發的週期性意味著一些燃油車的專案很早就啟動了。發展新能源可以,但已經在燃油車身上投入的鉅額研發支出怎麼說?

由此,無論是基於精力還是基於實際利益的考慮,合資廠商推進新能源的步伐註定是要更加緩慢的。時至今日,合資車企所推出的新能源車型也確實寥寥無幾。

03 比較之下的相形見絀

面對新能源的浪潮,一些合資廠商已然做出了迅速的反應,但所帶來的產品卻有些不盡如人意。

BBA也知道,自己越來越不是新勢力和特斯拉的對手了

或許是新勢力各種前沿科技拉高了消費者的心理閾值,以至於面對傳統合資大廠推出的新能源車型時,總覺得有些平淡,少了點新意。

有一說一,相比之前,合資廠商在新能源車型上是有進步的。但一想到新勢力那酷炫的外形、聰明的語音控制、豐富的APP、強大的駕駛輔助功能,所謂的進步又都被泯滅了。

當你起跑慢了以後,意味著需要跑得更快、步伐邁得更大才有可能實現趕超,眼下合資品牌做得顯然還不夠。即便是加上早期積累的經驗優勢,也不足以應對目前激烈的市場競爭。

04 消費者不好糊弄了

BBA也知道,自己越來越不是新勢力和特斯拉的對手了

隨著行業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消費者的認知也在不斷加強。過去,憑藉著品牌光環,合資大廠甚至可以用 “手機支架”來糊弄人,但眼下已然不好使了。

面對虛名一類的東西,如今的消費者看得越來越淡了。相比之下,他們會更傾向於對產品本身實力的考究。30多萬不買BBA,而去買成立才不過幾年的理想或蔚來,或許這就是最好的例證。

ALL in 電動化誰都會說,關鍵還是要看結果。動作慢了半拍的合資車企當下已然有些醒悟,正在電動化的道路上奮起直追。不過,如果想要在新能源領域獲得像原來那般的地位,恐怕是有點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