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人性的領悟深度決定了你的管理境界上限

你對人性的領悟深度決定了你的管理境界上限

幾年前,學校進行通識課教學改革,要求每門通識課課程組的每一位任課老師,都要對各自任課課程進行一次整體設計,我所在《管理通論》課程組在學校驗收的那天,每位任課老師都上臺演講了各自的想法,驗收組專家成員一一提了些無關痛癢的意見。我也講了我的想法,我將課程內容分為“懂人性、會協調、善決策”三大塊,然後細加演說,什麼知識點群、什麼能力培育、什麼現實需求等等,在專家點評時,一位專家的話卻讓在場課程組老師和我深為震驚,他說:講管理學講人性幹嘛,管理和人性有什麼關係,建議將人性一塊內容還是拿掉為好。

後來大家每每說起,每每笑話。我倒在想,作為專家的他為什麼會如此外行?哪還有多少人和他一樣外行呢?管理和人性有什麼關係?他的這一反問,問得好!

你對人性的領悟深度決定了你的管理境界上限

管理和人性有什麼關係呢?一句話,管理者對人性的領悟深度決定了他管理境界的上限!

管理學教科書上講,人性是管理的背景、管理的基礎,每一個管理者,不管他們自己是否意識到,在其心中都有一個關於“人是什麼”(即人的本性是什麼)的人性觀念,他們也一定是按照這一觀念進行他們的管理活動、形成他們的管理風格的。從發展的角度講,人性分為自然人、經濟人、社會人和複雜人四種,關於人性的認識都是假設,即自然人假設、經濟人假設、社會人假設和複雜人假設,我們無法用科學、邏輯的方法去實證,但這並不影響它的存在,以及對我們日常生活、對管理活動的影響。

自然人假設認為,人是動物,具有動物的本能,有情慾本能、學習本能、求生本能;經濟人假說認為,人是高度理性的,其行為依據於他們的理性思考,人生來好爭而且自私,力求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滿足;社會人假設認為,人是社會人,其行為受到社會群體規範的制約,這些社會規範總體上分為偏向剛性的法律法規和偏向柔性的倫理道德;複雜人假設認為,人是矛盾的統一體,人與人是不同的,人是會變的,人性的很多要素可以後天習得,每一個人由於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和不斷地接受著社會的再教育,因此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所以,人性善變、人性複雜。

人性當然也不是從認識發展角度概括出的這四種這樣簡單。比如我們常說的性善論、性惡論,想想看,如果一個管理者深信人性是善的,人喜歡工作,有進取心、同情心,有責任感,發自內心地願意承擔責任,那這樣的管理者會如何對待下屬、開展管理活動呢?他的管理方法和管理風格會不會更偏向於傾聽員工的意見,真心願意員工參與,更多使用鼓勵、獎勵為管理手段呢。如果一個管理者認為人性是惡的,人生來不喜歡工作,還可能逃避工作,胸無大志、追求安全,沒有進取心,更無責任感,持有這樣人性假設的管理者,會如何管理員工呢?他的管理風格又會是如何呢?多半是以懲罰、訓戒為管理主要手段的獨裁型管理者吧。

還有,如果你持理性主義人性假設,抑或你持情感主義人性假設;如果你是行為主義者,抑或你是人本主義者;如果你更多關注於個人利益的追求,抑或你更多關注於自我實現的追求,等等,這些都歸屬於你對人性的認識,都深刻影響著你的管理活動。所以,任何一個單獨的人性模式都不足以解釋清楚個人行為的各個方面,更何況人性還因為後天學習和所處環境而變化無常、若隱若顯。人性,真的很複雜。

你對人性的領悟深度決定了你的管理境界上限

日本經營管理之神松下幸之助曾說,當你的團隊僅有100人時,你要站在第一線,帶頭衝鋒陷陣,你叫喊他們甚至責打他們,都沒關係,他們會聽你的;當你的團隊發展到1000人,你就不可以留在第一線了,你要身居其中,鼓動他們、激勵他們,讓他們臨陣拚殺,實現業績;當團隊已經有了10000人以上的員工時,你應該遠離他們,隱退幕後,並對員工們心懷由衷敬意和無限謝意,這就夠了。

你細品,沒有對人性的深邃洞察,松下幸之助怎會有如此精闢的經驗之談。

老子《道德經》第17章講:“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如果套用在這裡,大約是這個意思:最高的管理境界就是下屬大約知道有你這麼個人,你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下一層次的管理境界是你與你的下屬稱兄道弟、關係親密,下屬都親近你、稱讚你;再下一層次是你的下屬害怕你;最下層次則是他們經常在背後說你的壞話,侮辱輕蔑你。

松下幸之助和老子,今古懸隔,是不是英雄所見略同呢?

作者簡介:所謂青蛙,供職於高校,管理學教授,法學博士,經濟學博士後,愛好書法、旅遊,願我的文字帶給你愉悅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