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座艙深度繫結晶片,上下能力貫通後走入“主動智慧”

從個人電腦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再到智慧網聯汽車時代,軟硬一體化一直是最佳的發展方向。 “軟體定義汽車”的概念已深入人心且軟體的地位在不斷提升,與硬體的結合需求也在從最外層的感測器延伸智慧時代的“汽車大腦”——汽車晶片。

9月17日,芯馳科技宣佈與TINNOVE梧桐車聯達成戰略合作。根據協議,雙方將依託芯馳科技智慧座艙晶片X9系列產品以及TINNOVE梧桐車聯在技術底座TINNOVE OpenOS、整合解決方案等領域的領先技術和開發經驗,打通系統能力與晶片能力,挖掘高算力智慧座艙晶片的硬體潛力,共同打造智慧網聯前瞻解決方案。

梧桐車聯CEO潘家驊告訴36氪,與芯馳的合作不同於以往座艙軟體供應商與晶片廠商的合作,梧桐車聯可以在研發早期從軟體能力與需求出發,對晶片的硬體支撐提出一些需求,同時也能幫助晶片廠商瞭解軟體技術趨勢,更好的迭代新品。

高可靠性的車規級晶片能為軟體執行提供穩定的底層支撐。二者相輔相成才能將雙方能力最大化。軟體能力大於晶片效能需要更多演算法和架構“代償”,晶片效能大於軟體則無法效用最大化,對晶片企業技術迭代形成負反饋影響。

汽車智慧化尚處於初級階段,各項技術難題亟待突破。汽車晶片研發週期長、屬於規模化產業,座艙軟體系統供應商與晶片企業各司其職又深度合作,將是目前解決底層軟硬一體效用最大化難題的最優解。

座艙系統整合化趨勢明顯,車規級汽車晶片是必選項

軟體迭代常以日、月為週期,而硬體則以季度、年為週期。要想硬體產品有足夠的生命力和效能支撐不斷迭代進化的軟體系統,一是需要研發早期與軟體端溝通長期發展趨勢,預留空間;二是需要硬體本身有過硬的產品力。

硬體端以手機為例,新手機用了半年人們就會開始覺得記憶體等方面不夠用。潘家驊認為要想效能發揮最優,就得越早與底層即晶片層做好溝通。相比於國外的晶片廠商,國內晶片公司的溝通鏈路更短,效率也跟高。

此次梧桐車聯使用的芯馳科技的X9系列晶片是面向先進智慧座艙研發的高效能、高可靠車規級晶片,特性上與梧桐車聯OpenOS作業系統高度契合。在保持高度開放性的同時,具有極強的相容性,可支援同代以及跨代產品,可複用度非常高。

此外,X9系列晶片配備獨立多種智慧引擎,可實現感知、語音識別和深度學習等功能,能夠高效提升智慧座艙的感知和互動能力。

配備了X9智慧座艙晶片的梧桐車聯TINNOVE OpenOS技術底座,也可以讓B端客戶靈活打造車載座艙互動系統。為行業提供具有高開放性、高適配度、深度個性化的作業系統級車聯網解決方案,並幫助不同的開發者更好接入,極大提升開放性和適應性。

另外,對晶片的車規級要求也是梧桐車聯選擇與芯馳科技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潘家驊認為,從座艙技術的發展趨勢來看,硬體層面的核心變化是“一芯多屏”,域控制器逐漸成為主流,“甚至中央計算機會越來越成熟”,支援座艙娛樂功能的晶片甚至會支援中控儀表等更深入的車控功能,對安全及穩定性的要求大大提升。這時,“車規級”幾乎是一個必選項。

“(用消費級晶片)更多是一種階段性的妥協”。潘家驊告訴36氪,此前傳統車載晶片效能遠不及用於手機的消費級效能,“代差在幾年以上”,再加上前幾年座艙功能多為娛樂功能,所以業內相當於在效能、成本、安全三者之間做了平衡與妥協。但消費級晶片上車,“肯定只是過渡期的選擇。”

起於生態,但不止於生態

據IHS Markit調查,隨著汽車產品逐漸同質化,使用者對於汽車座艙功能的需求維度在不斷拓展。除了安全,未來座艙更多需要兼顧“主動智慧”與“內容+服務”。

其大資料調查顯示,雖然座艙智慧科技配置需求的相關消費習慣尚在培育階段,但仍有超60%的使用者認可座艙智慧配置的價值並有望實現需求轉化;超80%的使用者對座艙配置表現出了購買意願(含“非常需要”和“比較需要”);從購車決策的關鍵因素來看,座艙智慧科技配置水平是僅次於安全配置的第二大關鍵要求,重要程度超過動力、空間與價格等。

汽車座艙深度繫結晶片,上下能力貫通後走入“主動智慧”

每家企業對於座艙智慧科技配置水平都有不同的解讀和詮釋,但產品最終面對消費者,如何評判座艙智慧科技水平,還是使用者體驗說了算。

以車內場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功能語音控制為例。梧桐車聯曾對此做過使用者調研,發現使用者對語音控制是否智慧的第一大判斷因素並非回答正確與否,而是反應快不快。

潘家驊表示,上下能力融會貫通,做系統級解決方案能更好更快的解決問題。比如將軟體能力直接下沉至最底層硬體平臺如計算單元進行繫結,能大大提升傳輸效率“有時候能從450-500毫秒提升至50-100毫秒,使用者的反應就會非常強烈。”

視覺感知及語音互動系統能力的提升也可以讓座艙系統邁向“主動智慧”。潘家驊舉了一個例子,現在梧桐車聯可以透過語音訊號識別聲場,還可以同時調動攝像頭,用視覺感知的方式識別聲音來源處到底有沒有人。“如果是兒童,系統可能會主動提示是否需要播放兒童故事。”

“這些都需要在中層讀取資料,打通服務調起響應的應用去實施。”潘家驊強調,只有上下能力全部打通,最後使用者體驗才會足夠直觀,感受到的座艙才會足夠智慧。

作為汽車行業智慧化工具的提供者,TINNOVE梧桐車聯可以輸出包括智慧座艙整體設計、智慧網聯車載作業系統、定製化語音及人工智慧元件、大資料平臺及分析系統、個性化應用及運營等全面的產品和服務,助力主機廠客戶在獲取完整生態資源的同時,更快地實現數字化轉型。

汽車座艙深度繫結晶片,上下能力貫通後走入“主動智慧”

梧桐車聯上下功能融會貫通

“(梧桐車聯)始於生態,但不止於生態。”潘家驊表示生態是梧桐的一大優勢,但梧桐車聯不會只有生態。梧桐車聯還在系統中介軟體層提供了大量的系統服務與框架,即工具鏈。這部分使用者不容易感知到,但卻是連結貫通諸多應用,增強使用者體驗的重要系統。潘家驊說“我們可以將完整的使用者體驗或整車體驗的系統級解決方案給到車企。”

座艙軟體技術處於第二發展階段,中國已實現全球領先

智慧汽車時代,傳統車企正由“生產銷售汽車”向“運營、出售增值服務”的業務模式轉變。何時能完成轉變?轉變後的商業模式又將是何種形態?這與座艙智慧技術的發展階段有緊密的關係。

潘家驊介紹,座艙技術分為三個階段,一為硬體技術,承載智慧軟體技術的硬體需要先上車;二為軟體技術,解決硬體的使用問題,提升其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階段才會到服務與生態,即“運營、出售增值服務”的階段。“我們現在處於第二階段的中後期。”

第三階段是軟硬體成熟後,使用者開始進入使用週期,順理成章的會產生持續的服務。“汽車目前跟手機很像,早期使用服務的人多,但付費的人少,可見收入佔比較低,但它的增速會非常高。”

從業數十年以來,潘家驊最大的感受是自己與團隊在研發座艙智慧產品之初低估了人們對汽車智慧系統的接納速度與程度,以及車企數字化轉型的決心。

截至目前,梧桐車聯於自主品牌、合資品牌、豪華及超豪華品牌車型均有合作,合作車型超100款,預計年底累計上車超100萬輛。按照目前訂單推算,到2025年之前,梧桐車聯累計裝機量能達1300萬輛。

國內市場仍在做大蛋糕的階段,國外市場也看中了中國汽車智慧化供應商的產品力。“外資品牌現在探討的話題,已經不限於中國市場的智慧化變革,而是希望能有一個智慧化平臺再加本地化子平臺來解決全球市場的智慧化變革。”潘家驊說,外資品牌發現中國產品智慧化是做的最好的。

梧桐車聯的獨特性在於,它是一家脫胎於網際網路頭部企業又深度理解汽車行業的公司。即具有很強的創新與迭代能力又可兼顧安全性與穩定性。在上下能力貫通之後,也會車企或汽車產業鏈其他供應商能更深度的參與到座艙智慧技術創新的行列中,推動汽車智慧化向第三階段即終極階段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