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35年前做了兩件事,為全球缺芯埋下了伏筆

2021年,全球陷入了“晶片危機”,回顧歷史,

我認為這場危機的始作俑者就是美國。

在35年前,半導體行業發生了兩件大事,這兩件事對全球整個半導體產業都影響深遠,

美國自己也因此受到了反噬,如今在瘋狂補課!

美國35年前做了兩件事,為全球缺芯埋下了伏筆

第一件事,美日半導體之爭。

1985年,日本生產的儲存晶片全球市場

佔有率已超50%

,逼得美國晶片巨頭英特爾直接放棄了儲存業務。那一年英特爾虧損高達1。73億美元,裁掉2000多名員工,AMD的淨利潤也大幅下降。

這次打擊讓英特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如果不是IBM伸出援手,買下英特爾12%的債券,保證了它的現金流,英特爾可能會倒閉或被收購。

美國35年前做了兩件事,為全球缺芯埋下了伏筆

其實這個時候的美國,還沒有完全發怒,因為這還是商業行為。但是

日本富士通有點飄了,準備出資收購美國快捷半導體80%的股份。

這一舉措徹底激怒了美國人,仙童是整個美國半導體的老祖母,為美國矽谷培養了大量人才,在美國半導體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於是美國半導體協會拿出了“國家安全論”,即

美國半導體行業的削弱將對整個國家安全造成重大風險。

接著美國對日本半導體產業開啟了猛攻,一套組合拳下來,讓日本半導體產業在幾年時間內哀鴻遍野。

日本半導體江河日下,韓國半導體坐收漁翁之利。

美國一手將三星拉了起來,不僅大開國門接受三星的產品,還在技術上大力支援。

為何會支援三星呢?因為三星集團一半以上的股權在美國人手上,另外就是三星“聽話”。

美國35年前做了兩件事,為全球缺芯埋下了伏筆

但是美國忽略了一點,

就是三星半導體的製造工廠除了美國奧斯汀外,其他全部建在亞洲。奧斯汀州的一次暴風雪,讓美國清醒了,本土沒有製造能力。

美國35年前做了兩件事,為全球缺芯埋下了伏筆

第二件事,將晶片代工業務剝離。

在沒有臺積電之前,德州儀器、英特爾、AMD等晶片廠商都是自己生產晶片。就是咱們常說的IDM(設計、製造、封測於一體)。因為

晶片製造是個重資產,而且生產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美國人就自作聰明,想了一個損招,就是把這塊業務剝離出來,把資產風險轉嫁給其他人。

1985年,當時在德州儀器擔任副總的張忠謀因與公司發展理念不合離開,不過他想把這事做成。1987年,他在臺灣創辦了臺積電。

美國35年前做了兩件事,為全球缺芯埋下了伏筆

當晶片需求不那麼旺盛的時候,臺積電的存在確實為美國的晶片公司省了不少事,

他們只需要設計好晶片,交給臺積電生產就好了。

這也就讓後面成立的那些晶片公司都沒有晶片製造的概念了,老牌的晶片企業比如英特爾和AMD等重心也都不放在製造這一塊,而是更關注設計。但是隨著臺積電的不斷髮展,他們發現晶片製造跟傳統制造不一樣,這塊是不斷升級而來,

一旦脫節將會被對手遠遠甩在後面,英特爾如今就面臨這樣的困境。

當臺積電和三星都已經進入3nm階段了,英特爾還在未突破7nm量產而發愁。

美國35年前做了兩件事,為全球缺芯埋下了伏筆

讓美國再次頭疼的是,

臺積電的製造工廠也只有一座在北美,其他全部在中國內地和臺灣地區。

5G智慧時代的來臨,讓晶片需求暴漲,美國嚴重意識到了危機,

於是要求臺積電、三星赴美建廠,另外英特爾也坐不住了,宣佈斥資200億美元在美建晶片製造工廠。

看到沒有,這次美國的策略就很明顯了,加強本土晶片的製造能力。因為全球超過60%的晶片都是出自亞洲。

導致此次全球晶片危機的主要原因

美國對中國科技發展的遏制,是導致此次全球晶片危機的主要原因。

美國在半導體產業的貢獻是巨大的,但是它為了維持自己在產業鏈頂端的地位,

寧願犧牲全球科技發展進度。

晶片製造對環境和能源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比如生產過程中要用到超純水,消耗大量的電力,潔淨的無塵車間等。這就要求晶圓廠在選址的時候多方面考慮。

而我國強大的基建水平、豐富的資源以及工人素質,完全可以滿足各種型別的晶圓廠建設,然而就是因為美國的一己私利,不為中國提供先進製造裝置,從而阻礙了全球晶片製造發展的步伐。

美國35年前做了兩件事,為全球缺芯埋下了伏筆

比天災更可怕的是人禍,美國這種做法實在讓人惱怒。不過作為大國來講,在擁抱全球化發展的同時,

更需要在半導體產業鏈上實現自主可控;我相信在中國科學家們和工程師的努力下,國產半導體產業在不久的將來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