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秦國決意滅掉趙國,都大禍臨頭趙國上層仍然遲滯應對

哈嘍大家好,小編今天給大家講講滅趙戰役中的趙國的遲滯應對。在秦軍大規模出動的時候,趙國的反應卻是出奇地遲鈍。這時的趙國,正處在最為黑暗的陰謀政治時期。只有李牧這顆名將之星,在陰慘慘的廟堂閃爍著微弱的亮光。趙孝成王死後趙國政治格局的演變公元前245年,也就是秦王嬴政即位的第二年,趙孝成王病逝了。趙國的新君主趙偃,就是趙悼襄王。這位趙王,短於正道而長於權謀,在位只有九年,已經將趙國鼓搗得一團混亂了。

中國古代史:秦國決意滅掉趙國,都大禍臨頭趙國上層仍然遲滯應對

第一樁,趙偃很喜歡折騰軍隊。即位之初,趙偃便以樂乘替換正。在對魏國作戰的廉頗做趙軍統帥。被激怒的廉頗不服,發兵進攻樂乘。樂乘避戰,廉頗也自感罪責,逃亡到魏國、後再逃亡到楚國去了。由此,趙軍派系多生,戰力遭到嚴重破壞。第二樁,不審形勢,四面開戰。趙偃在位的九年中,趙國多面開打:對燕進攻,對魏進攻,對齊進攻,對秦進攻,戰事連綿不絕。雖然,此時的趙國有李牧、廉頗、龐煖、司馬尚、樂乘等諸多名將,也取得了多次勝利。但是,因為沒有整體性戰略謀劃,趙國的實力非但沒有在勝利中增長,反而在邦交上日益孤立。第三樁,趙偃喜歡任用私人。趙偃當政,孝成王時期的能臣迅速被擱置,而以親信的王族大臣春平君領國,又重用太子府時期的親信郭開,使其成為操縱國事的潛在權臣。如此用人方針,為趙國廟堂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中國古代史:秦國決意滅掉趙國,都大禍臨頭趙國上層仍然遲滯應對

第四樁,趙偃的生活畸形化,導致了趙國政治的迅速陰謀化。還在做太子的時期,這位趙偃就是一位精於享樂的人物。在正妻生子之後,趙偃又買了一個倡女(職業歌女)做。後來,趙偃廢黜了正妻,將這個倡女立為太子正妻。繼位趙王之後,趙偃又將倡女立成了王后。此前,這位倡女曾經生了一個王子,名為趙遷。趙偃即位後的某一年,廢黜了原太子趙嘉,改立倡女之子趙遷為太子。公元前236年,也就是秦王政即位的第十一年,這位趙偃在折騰九年之後,終於死了。繼承王位的幽繆王趙遷,更是一位秉性乖戾、行事荒誕的政治白痴。滅國災難來臨之際,趙遷即位已經七年。這七年中,趙國發生的大事完全處在一種自發的神經質的震顫之中,看不出絲毫國家意志的作用。我們先簡單地羅列一下七年之中的趙國事件。

中國古代史:秦國決意滅掉趙國,都大禍臨頭趙國上層仍然遲滯應對

第一年,趙遷移居陪都柏人城,重用奸佞郭開、寵臣韓倉,對國政撒手不管。第二年,秦軍大舉進攻河東,殺趙將扈輒並斬首十萬;趙國丟失河東地區。第三年,李牧率軍在肥下之地伏擊,大敗秦軍進攻。第四年,李牧率軍在番吾之地伏擊,再次大敗秦軍。第五年,趙國北部發生大地震,城池遭受嚴重破壞,大地裂縫達一百餘步。第六年,趙國發生普遍大饑饉,民眾恐慌。民諺流傳:“趙為號(哭),秦為笑,以為不信,視地之生毛!”第七年,秦軍三路大舉攻趙,趙國以李牧、司馬尚為統帥,進駐井陘關抗擊秦軍。這就是趙遷即位七年的趙國大事記,除了李牧率軍兩次勝秦的迴光返照,全部是一片亂象,大災大難接踵而至,廟堂未見一策應對。

中國古代史:秦國決意滅掉趙國,都大禍臨頭趙國上層仍然遲滯應對

那麼,在這漂流筏一般的趙國,李牧、司馬尚是如何做了統帥,並率領大軍對抗秦軍的呢?李牧其人及其戰功李牧,既是當時趙國的名將之一,也是整個戰國時代的超一流名將之一。青年時代的李牧,是趙國代郡雁門關防禦匈奴的趙軍主將。李牧主軍,一開始便表現出特立獨行的性格。面對匈奴聚散無定的突然襲擊,李牧拋棄了趙軍慣常的“守關待敵”的被動戰法,而將軍隊變成了屯駐通商的兵民體制。這樣,既大大減輕了趙國沉重的邊軍費用,又使駐軍財貨充足,隨時可戰。李牧的具體做法是:在拉鋸地帶設立官吏,專門代理趙國邊民與匈奴的通商交易;又以精幹的騎兵小隊,喬裝成邊民商隊,深入匈奴進行交易活動;所得稅收,全部歸邊軍統帥部。與此同時,李牧嚴令邊軍:一旦匈奴入侵,邊軍立即將民眾牛羊牲畜趕回關城,堅持防守,不得隨意出戰。

中國古代史:秦國決意滅掉趙國,都大禍臨頭趙國上層仍然遲滯應對

同時,李牧又督導邊軍健全烽火報警設施,派出大量斥候深入匈奴探查敵情,全力加強戰備。如此數年,匈奴以為李牧軟弱怯戰,趙國將士與廟堂高層也認為李牧軟弱怯戰。在紛紜議論之下,趙孝成王下書批評了李牧。可是,李牧依然如故。終於,趙孝成王發怒,罷免了李牧,換了雁門關主將。此後一年多,匈奴頻繁侵襲,雁門趙軍每次都大舉應戰。結果是,趙軍非但在軍事上多次戰敗,而且花光了李牧積累的物資與費用,連邊境民眾的牲畜土地都無法保護了。無奈之下,趙孝成王只有敦請李牧再度領軍。可是,李牧卻提出了一個條件:“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命。”趙孝成王畢竟是明智君主,當即答應了李牧。李牧再次主君,邊軍恢復了老樣子。

中國古代史:秦國決意滅掉趙國,都大禍臨頭趙國上層仍然遲滯應對

匈奴騎兵在一年多里,既搶不著牲畜財物,又見不著趙軍作戰,很瞧不起李牧。訊息傳到聯盟總部,匈奴單于終於率軍大舉南下了。李牧邊軍早有準備,以戰車1300乘、飛騎13000人、敢死之士50000人、騎射將士100000人,總共20餘萬兵力伏擊應戰。此戰,李牧邊軍一舉殲滅匈奴十餘萬騎兵,又連續追擊,大破東胡、林胡、襜襤等胡人族群的軍力,逼迫匈奴單于總部向北遠遠逃亡。此後十餘年,匈奴聯盟始終不敢迫近趙國邊境草原。李牧是一個極具個性的統帥,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庸才。在秦趙對抗趨於危機的大形勢下,李牧做了趙國的大將軍。在兩次戰勝秦軍之後,李牧在趙國已經成了無可替代的支撐危局的棟樑。

中國古代史:秦國決意滅掉趙國,都大禍臨頭趙國上層仍然遲滯應對

這樣的李牧,是不可能與陰暗政治同流合汙的。同樣,陰暗腐敗的廟堂勢力,也容不下李牧這樣擁有強大軍事實力的重臣將領。因為,在趙國曆史上,軍隊將領發動政變而改變朝局,有著久遠的傳統。李牧的存在,以及聚集在他周圍的司馬尚、龐煖等一大批趙軍將領,對於趙遷、郭開以及腐朽的王族勢力,都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在這樣的形勢下,李牧出任抗秦主帥,必然隱藏著無窮的陷阱與殺機。在相關史書中,未見趙王任命李牧、司馬尚抗擊秦軍的明確記載。依據當時趙國的畸形政治格局。最有可能的真實情形是:權臣郭開基於保證自身最大利益的目的,擅自以趙王遷名義釋出王書,下令李牧率軍抗秦。那麼,郭開的最大利益是什麼?後來的實踐程序表明,郭開的最大利益就是:趙國之抵抗越見力道,出賣趙國所能在秦國獲得的利益也就越大。李牧如何呢?

中國古代史:秦國決意滅掉趙國,都大禍臨頭趙國上層仍然遲滯應對

根據小編了解到作為統率一國大軍的大將軍,李牧是在焦急地等待王命,以作抗擊秦軍三路進攻的總體部署王命一下,李牧責無旁貸,立即趕赴井陘關前線了。李牧很清楚,此時的井陘關趙軍,已經成為直接決定國家存亡的最後防線。他自己,已經無暇顧及高層政治如何如何了。各位讀者朋友,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討論。

以上素材來自網路,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