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拖拽公交車司機的媽媽被判3年有期徒刑:學會道歉是一種能力

還記得2019年初那件發生在湖北公交車上的事情嗎?

年輕媽媽“陳女士”帶著一個兩歲的孩子坐公交車,後來孩子要撒尿,“陳女士”就抱著孩子讓他把尿撒進車上的垃圾桶裡。

司機從後視鏡裡看到了就指責她不文明,“陳女士”也不甘示弱,她不顧公交車正在高速行駛中,竟然隔著公交車司機專用防護欄伸手拉拽拖打司機,幸虧司機及時停車才避免了可能發生的某些事故。

司機停車後,立刻撥打電話報警。面對警方訊問,“陳女士”如實供述了自己衝動之下拉拽司機的行為,隨後她因涉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依法刑事拘留,近日,法院判處“陳女士”有期徒刑三年。

那個拖拽公交車司機的媽媽被判3年有期徒刑:學會道歉是一種能力

結果出來後,有人拍手叫好,說以後坐公交車也能放心一點了;也有人覺得不公平,說都是司機不夠包容她,如果司機多包容一點她就不發這樣的脾氣了;有的人則抱怨社會不夠理解帶孩子的媽媽,說畢竟才兩歲的孩子,沒有很好的控制力也很正常……

對於第一種網友態度,我是比較贊成的。2018年年底發生在重慶的那起震驚全國的公交車墜江事件相信大家還都記得:一名女子乘坐公交車時為提前下車,就搶奪公交車司機的方向盤,最終導致公交車失控衝出大橋墜江,15條鮮活的生命就此消失。

如果法律對這樣的行為沒有一個很好的懲治力,那麼我們的公共出行或許會持續存在更多危險。

至於有的人說“陳女士”最後的結局是因為司機或社會的包容與理解不夠所導致的,我覺得這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事件的本質與核心。

2

事實上,我本人也曾遭遇過同樣的經歷。

在我的孩子還不到一週歲的時候,有一次妻子去了鄉下參加閨蜜的婚禮,我在家帶孩子。後來孩子上吐下瀉,我就抱著孩子坐公交車去醫院。

在公交車上,孩子又開始拉稀,我蹲在門邊的位置給他換紙尿布,臭氣燻得整個車廂的人都掩起了鼻子,有不少人都輕聲嘀咕了起來,司機則大聲地嚷嚷說:“你帶小孩的打個計程車就行了,這樣影響大家太不好了!”

司機雖然不算太惡劣,但客觀上也沒有包容我,不過我並沒有責怪他為什麼不包容我,我只是一邊加快動作一邊向大家抱歉:“對不起,對不起,實在對不起,這都是我的錯,我沒有提前安排好,我會注意衛生的,請大家原諒,真的太對不起了!”

見我說得真誠,司機就說“沒事沒事,誰家都有小孩”,那些原本嘀咕的乘客也說:“沒事沒事,小孩子嘛,正常的!”

那個拖拽公交車司機的媽媽被判3年有期徒刑:學會道歉是一種能力

我一邊感謝大家一邊把髒汙的紙尿布放進我隨身帶的塑膠袋裡並且紮緊,到了下一個停靠站的時候,一個之前還嘀咕我的小夥子起身來,幫我把塑膠袋扔進了路邊的垃圾桶裡,他再次從前門上車的時候,司機也沒讓他重新買票……

表面上看我好像是遇見了“一車好人”,但其實別人只是我的一面鏡子,別人體諒我理解我甚至幫助我,是因為我尊重他們理解他們並且向他們承認錯誤和道歉,是我真誠的道歉感化了他們,也是我真誠的道歉為我自己贏得了一個“相互體諒”的氛圍。

同理,“陳女士”真的是遇見了“一車壞人”嗎?其實也不是,即使司機罵得再兇,“陳女士”如果能及時道歉,大大方方地向大家賠不是,而不是一肚子火氣地指責別人為什麼不包容她,那麼她應該也會和我一樣得到別人的包容體諒甚至是幫助。

世界上很多真誠的道歉,其實無關於誰對誰錯,而是一種處世的智慧,但問題在於,我們這個社會真的有太多太多人缺乏真誠道歉的智慧,缺乏真誠道歉的勇氣與胸襟。

3

山西太原有個外賣小哥騎電動車在路上逆行,結果撞上了一輛寶馬。

交警趕到後,根據多方證據判定是外賣小哥全責,幸好寶馬車主體諒外賣小哥辛苦,表示願意自己掏錢修車,只需要外賣小哥給他一句道歉的話就行了,但沒想到外賣小哥卻始終不肯認錯,即便交警一再善意地怒斥,他還是拒絕道歉。

寶馬車主見連一句口頭道歉都沒有,這才一怒之下將外賣小哥告上了法庭,索賠數萬元。這意味著,外賣小哥要好幾個月白乾了,可是直到這時,這小哥依舊滿腹委屈地抱怨說:“這個社會都是為富不仁,就會欺負我們弱勢群體!”

那個拖拽公交車司機的媽媽被判3年有期徒刑:學會道歉是一種能力

事後,很多人都說這外賣小哥為什麼要這麼講骨氣,為什麼要這麼傻,道個歉就能省下幾萬元,為什麼不道歉?其實,這外賣小哥不是有骨氣,更不是不會算賬,而是缺乏“道歉的能力”。

我們有句老話說“拳頭不打笑臉人”,這個“笑”不是單純指“嬉皮笑臉”,更多的是指“真誠”,包括“真誠的微笑”、“真誠的示好”、“真誠的建議”、“真誠的道歉”等等。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要求別人必須要包容我們的某些過失或不足,而是我們必須要為我們給別人造成的麻煩或影響而真誠道歉。

這個世界有這麼一條現實規律:越是不肯道歉的人,越有處理不完的麻煩事兒,讓他覺得和他針鋒相對的“敵人”也會越多,而他也只會責怪別人為難他,卻不會想到他一個真誠的道歉其實就能解決所有問題。

以本文最開頭的“陳女士”為例,表面上看起來是她是“脾氣暴躁”,“沒有考慮後果”或“法律意識淡薄”,但核心上其實是缺乏認錯和道歉的勇氣,準確說是缺乏認錯和道歉的能力——真誠的道歉不僅能避免事態往壞的方面發展,還能使事態往好的一面發展,不僅能避免糾紛或矛盾,還能得到別人的理解甚至是幫助,這不是能力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