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老是寫些沒有警句的大塊文章”——《木心遺稿》讀札(續)

5.1

“當你不時傳知某人死了,某人也死了,那是因為你所屬的一代人大限到了。”

我們都這樣“傳知”過、“傳知”著……而且不顧危機四伏、“黃雀”在後地津津樂道,直至有一天不傳不知而被傳被知,直至這一代人……

5.2

木心是“四觀”,即

“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藝術觀”

,它們是密切相關、“相互依存”的——“

地球的前途是滅亡

”,第一觀沒了,其他觀也就觀無可觀了。

5.3

“最後的豪言壯語是:管它

(他)

呢,我總要活下去。”

這大多是“心裡話”。偶然被生了,我們就要這樣“必然”下去——“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何況“生命”乎!

5.4

“杭州的舊家婦女,八十、九十歲也沒有遊過一次西湖,意思是西湖總是在那裡的,這次不去下次去,急什麼呢。這樣就從十九歲到了九十歲,沒錯,西湖是在那裡,她沒有去過。”

她可能一直沒有去過……而就算是95歲時很可能是被晚輩輪椅推著去了,又有什麼意思呢!更多的人的經驗可能是:去過,但那是二十年前了……

木心這段是取材於梁實秋的記述麼?還是就那麼的不謀而合?!梁實秋《旅行》:“我的外祖母,一生住在杭州城內,八十多歲,沒有逛過一次西湖,最後總算去了一次,但是自己不能行走,抬到了西湖,就沒有再回來——葬在了湖邊山上。”葉落歸湖了!

“他老是寫些沒有警句的大塊文章”——《木心遺稿》讀札(續)

6.1

“我常常讀字典,那時心最靜,最無為。”

這和莫言及我超級“略同”。小時候的莫言

(小管同學)

是讀了好多書之後讀無可讀而讀的《新華字典》,我是起初就讀無可讀而讀的《新華字典》

(64開那種)

——一本前後破爛的東西;雨天不上學

(要不那時學校也不咋開課)

亦不能出去玩兒,我就躺在土炕上翻看它,然後記下“好詞兒”,再用到作文裡

(比如“靉靆”“彳亍”“雲蒸霞蔚”等)

,再被班主任兼語文老師批紅,用得恰當的很少或沒有;估計小孫

(木心姓孫)

、小管同學也這麼幹過,但可能很少被批紅。

6.2

“一個寫作者,至少要成為文體家,才可以著手著書。”

不就一個“寫作者”嗎,也不是作家,至於要求那麼高麼!?況且也不是非要一寫就曠世。

梁清遠《雕丘雜錄》中有段話很貼“寫作者”的心:“士人至今日凡作詩作文俱不能出古人範圍,即有所見,自謂創穫,而不知已為古人所已言矣。

惟隨時記事,或考論前人言行得失,有益於世道人心者,筆之於冊

……”無所謂文體不文體的。

6.3

木心論交友:“‘

毋友不如己者

’,於是去找勝於你者,那人見你不如他,不友,這樣就誰也找不到友。這是邏輯病,治方如下:毋友太不如己者。

蓋可友者三:一、勝於己者;二、如己者;三、不如己者。

不友者一:太不如己者。”孔聖這句話有點兒像“只給不給自己理髮的人理髮”的“

理髮師悖論

”,最後都是無所適從、無果而終。

6.4

自己常這樣改竄,木心卻批評起了六祖——這也是英雄所見的:

“其實六組的偈,亦是

偷水乖

,將前說加以反說並不太高妙。”

原來這叫“偷水乖”,木心自己就是。

鄙人曾有拙文《大禪師咋恁不厚道呢?》,其中有論:“慧能之‘和’,不過一種逆反的改竄而已。他的這樣‘反和’,高明麼?明明是一鏡臺灰非說無一物,明明是風吹幡動非說是心動,視而不見,目空一切,有點兒故弄玄虛、自欺欺人。……在人家原作基礎上做文章,在人家作品的啟發下借人家作品的框架、文體表達自己,很生硬,很無聊,和嚼人嚼過的饃差不多。”

6.5

“以薄物細故入文學,自然亦能鞭闢人情天理。”

道在屎溺,何況薄物細故!以小見大,於細微處見精神,正是人之思想的本事。

6.6

“衡量一個作家的等級,看其四‘名’:1。筆名,2。書名,3。篇名,4。姓名(文中人物的姓名)。”

俱佳最好,俱差則“劣劣不足道”。就算在理,可標準呢?以瓊瑤先生為例,別“名”不說,單說其作品中的人名,是佳還是差呢?她沒用張偉、李偉、王偉

(別的作家也不咋用)

,可這是我們生活中使用得最多的人名啊!她引領了那個時代的孩子“起名”。

“他老是寫些沒有警句的大塊文章”——《木心遺稿》讀札(續)

6.7

“伯樂不相牛,庖丁不解馬。”

為什麼?問韓嬰、莊周去,抬槓!

6.8

“小市民沒有理想,沒有計劃,日圖三餐,夜圖一宿,

享福只求小福,吃苦能吃大苦

。”

這裡有褒有貶。木心繼續說:“小市民的下一代只能是小市民……小市民中不會[有]藏龍臥虎。”君不見中國歷史……這或是提出了“

階層固化

”問題!?今天常說的“高手在民間”算不算“藏龍臥虎”呢?當然那“高手”也是小市民。

6.9

“上海人的家訓:‘

勿要吃虧

’,聽起來很本分,採守勢,其實潛臺詞是‘要佔便宜’……”

請問上海人:是這樣麼?生不為上海人,真是人生之大憾啊!記得我們共同的祖訓是“吃虧是福”。

他說上海還有一句口頭禪叫“吃虧就是

(佔,得)

便宜”,他說這是“手輸嘴不輸”,很阿Q——確實!“勿要吃虧”才是需要時時把握的根本。

6.10

“英雄性格的人,越到後來,膽子越小。他經歷得多了,深知事物的成敗皆出偶然。”

我覺得這句話更適用於司機或開車的——事故皆出偶然!

6.11

我曾明確提出過“

後事意識

”!木心說:

“早一點為自己的晚年考慮”

。這也算是英雄所見。身邊常有年齡相仿的人說到留足“過河錢”,也是這意思,但感覺那是民國老太老頭在說話,是舊家長輩的思維。

6.12

“一本書,流傳千年,那該有多少讀者呵。”

就算這說的是一印再印而非一版再版的……那得是怎樣的“脫穎”法啊!?大浪淘沙、優勝劣汰、“過n關斬n+1將”……

“他老是寫些沒有警句的大塊文章”——《木心遺稿》讀札(續)

7.1

他老是寫些沒有警句的大塊文章

,寫幾萬字不出一個警句,真不容易。”

不管“他”是誰,寫作而追求有“警句”或格言之類倒是應該的。明末清初的賀貽孫認為“

文章貴有妙語

,而能悟者必於古人文集之外別有自得”——木心先生想說的其實也可能就是“妙語”,他似乎不是追求“警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