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正解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為何放在《論語》為政篇

我們來看看這句話的意思,之前有看到文章對這句話的解釋是:“詩三百篇,一句話概括就是思想沒有邪念。”那麼到底是不是這麼簡單呢?再者,若是這簡單的幾句話,朱熹為何要將這一篇放到“為政”篇裡呢?接下來就跟小書生一起看看是怎樣的!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正解

“思無邪”出自原是《詩經·魯頌·駉》中一句詩:“思無邪,思馬斯徂。”“思”在此篇本是無意的語音詞,而“邪”即“徐”所以該篇的意思應該是“《詩經》三百篇,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不虛假”。因此看來文段的本意雖然和上邊的解釋差別不大,但還是有不同的,對於“邪”的解釋不應該是“邪念”,準確的來講應該是“虛假”。

那麼問題是:為何要放在《論語·為政》篇呢?是不是編排有問題。當然可以肯定的是沒錯,因為對於《論語》的註解和解讀,古往今來沒有上萬也有過千了,之所以沒有人進行改版,自然是有可以說服眾人的理由的,小書生認為可以從以下兩點來做解釋;

首先,我們都知道《詩經》三百多首詩,很多歌頌愛情的詩句,甚至第一篇《關雎》就是描寫青年男女青春期荷爾蒙勃發的愛戀詩,在春秋時期實屬自然,但在後期為政者眼裡,就變成了不正之風的淫詩。朱熹把這一句放在為政第二篇,是要引用孔子對詩經的評價告訴為政者,要心懷坦蕩,光明磊落。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正解

其次,我們知道孔子是積極參與政治和社會活動的代表,《論語》第一篇:子禽問於子貢:“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這句話的意思是:“子禽問子貢‘孔老夫子每到一個國家,一定要聞其政治,是他自己要求的呢?還是國君們要他過問的呢?’子貢回答:‘先生以他的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而得到,他要求的方式大概不同於別人的方式吧’”。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去每個國家都參與其中政治的原因不是國家的國君要讓他過問,而是他自願的,只是他參與的方式不同於別人。而《詩經》三百篇包括:風、雅、頌,其中“風”即各國的國風,民俗文化,“雅”就是雅樂,“頌”就是關於各國的社會、政府的文字。所以說孔子整理《詩經》就是對各國民風、民樂及政治文化的總集,而此處《論語》對於《詩經》的解釋就是給當局者的註解和解釋,就是:為政者,要心懷坦蕩,光明磊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