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你還記的多少?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或亡人節、

七月半

等,在一定意義上,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中元節在農曆的七月十五日,部分也有在七月十四日過,節日這天,人們擺放祭品焚香燒紙,祭奠祖先。

中元節,你還記的多少?

網路圖片

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後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因而固定於這一天。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漢人於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漢族傳統民俗,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孝道;佛教則著重於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每逢農曆七月,全國各地都會隆重舉行“慶贊中元”,無論是商業區或是組屋區,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綵、設壇、酬神。寺廟也分別建醮,街頭巷尾上演地方戲曲或歌臺助興,呈現一幅熱鬧非凡的景象。中元節的“普度”儀式,因組織形式上的差異,可分為幾類,如街普(也稱弘普)、市普、廟普(或稱公普)等等。所謂街普,指的是以街坊為主的普度;市普是以市場為主的普度;廟普就是廟宇所主持的普度。

中元節,你還記的多少?

網路圖片

中元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又稱為“七月半”祭祖。那時盛夏已過,秋涼剛剛開始。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返家探望子孫,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分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請祖先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幸福。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區,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或重陽節更重要的祭祖日。

在湖南,“七月半”是清明節之後的另一重要的祭祀時節。在我們老家,有句話叫“七月半,接亡人”。與清明節的差別就在於:清明節往往聚族而祭,“七月半”大多是一家之祭。自初一(也有初十)日開始,家家戶戶便要將廳堂打掃乾淨,神龕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備酒餚饌品連日供奉(我們老家是吃飯時先請祖先吃飯,稱之叫飯。過年,清明,週年祭祀時都會叫飯,以示懷念祖先)以迎故祖謂之接祖(有叫接亡)。期間家人不許吵鬧、不許赤身露體,晚上少出門或不出門(兒時過七月半時都會害怕一陣,因為大人們都說有很多鬼),在家中看到蛇蛙蝶鳥等動物不能打死並且要焚香燒紙,說這些東西極有可能是祖先變化的(小時候大人老說這時候進屋的蜢蚱,螳螂,蜻蜓是祖先回來了)。到了十三日,焚燒冥衣、冥錢、靈屋祭奠新逝的長者;十四日是送祖之日,用冥紙寫上祖先的名諱在戶外焚燒,同時撒水飯,以祭奠故祖謂之送祖(有叫送亡)。燒紙錢是不能只獨給自己的亡親,也要給無後人的亡靈燒一點,好讓他們不會在陰間為難自家祖先,於是這便有了十五日夜為孤鬼“燒孤衣”傳統。

中元節,你還記的多少?

網路圖片

作為80後的我們,很多在外離家多年,七月半早已是兒時的記憶。現在老家人少,也漸漸的沒有以前重視了,有的還會按以前的做,有的也就七月十五晚上燒紙香蠟,撒水飯表示下。沒有了很多儀式和細節,也沒有了那種氣氛。在東莞,今天上午時不時有小掛鞭炮聲響起,提醒著忙碌的人們過鬼節了(廣東人過中元節大多是七月十四)。中午下班看到一些門口(前)插著香燭,一點鞭炮紙末,不禁想起兒時過鬼節的種種回憶。每回佳節倍思親,雖是鬼節,可曾思念你的親人或祖先嗎?

中元節,你還記的多少?

東莞過中元節一角

中元節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二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這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很有人情味。所以,我們在過中元節的時候,應該跳脫鬼的角度,孝敬長輩,期勉互愛,弘揚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