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裡竟藏著奶茶秘方?

在唐代開個奶茶店的話,唐德宗可以代言。“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作琉璃眼。”唐德宗李適(kuò)還當奉節郡王時,煎茶喜歡加酥椒一類,又求著名相李泌為他做了這句“廣告詩”。唐德宗的酥煎茶,或可證明唐代已有奶茶出現(事見唐代李繁的《鄴侯家傳》,李泌歷仕四朝,獲封鄴縣侯,因稱“李鄴侯”)。

蘇轍在《和子瞻煎茶》中說“又不見北方俚人茗飲無不有,鹽酪椒姜誇滿口”,蘇轍出使過大遼,該是見過契丹的茶飲風尚。宋代士人崇尚風雅,像唐德宗這樣茶里加上鹽酪椒姜,都是“北方俗人”。

茶有個“酪奴”的謔稱,奶和茶先相殺,才相愛。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載,王肅出身名門,來自琅玡王氏,不得已投奔到北魏。從南到北,開始時生活習慣有點格格不入,不吃酪只喝茶。過了幾年,孝文帝大宴群臣,發現王肅吃了不少酪,於是問他茶和酪,味道哪家強?王肅諂媚,說茶只配做“酪奴”。

元代《飲膳正要》載“酥簽”,“金字末茶兩匙頭,入酥油同攪,沸湯點之”,酥簽會不會就是酥煎?元代馬致遠寫雜劇《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岳陽樓下開了個茶坊,呂洞賓喝了盞酥簽,對掌櫃的叫道:“你這茶裡面無有真酥。”真酥才是酥簽的靈魂。

英式奶茶是先放茶還是先放奶?英國人爭論到現在還莫衷一是。酥簽的做法不偏不倚,就是茶與酥一起放一起攪。其實還有個問題,應該奶味重些,還是茶味重些好呢?知乎網站上的回答裡,比較一致的是最好糖少點。若是按照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的說法,“酥多於茶些為佳。”

唐詩宋詞裡竟藏著奶茶秘方?

▲米芾 《真酥帖》

“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銷。”這是楊萬里的五言絕句《詠酪》。楊萬里離開杭州就吃不到酥酪了,還賦《除夜小飲嘆都下酥乳不至》詩,感嘆道:雪韭霜菘酌歲除,也無牛乳也無酥。放現在說“芝士”就是力量。

這個夏日,奶茶甜蜜蜜的主題曲魔性刷屏,讓我們跟著詩詞的腳步,尋訪一番唐宋文人的甜蜜創意。

燒尾宴上點酥山

晚唐詩人和凝的《花間集》詩云:“暖金盤裡點酥山,擬望君王仔細看。更向眉中分曉黛,巖邊染出碧琅。”

唐人好宴飲,名目多花樣多。唐中宗時候,進士登科、官員升遷,一個保留節目就是舉辦“燒尾宴”。為什麼叫燒尾宴?一說來自《夜航船》:“謂魚化為龍,必燒其尾。”燒尾宴盛行於唐中宗年間。景龍三年(709年),韋巨源官拜尚書令左僕射,依例向中宗進獻“燒尾宴”。這場燒尾宴最為凡爾賽。一共58道菜,其中“巨勝奴”“金乳酥”“貴妃紅”“金鈴炙”“玉露團”“乳孃魚”,這些菜都用了酥。

“玉露團”是雕酥,又叫點酥山。“點酥山”是舌尖上的藝術品,用白酥或紅酥往食器上滴淋,製作成川澤湖泊與花草樹木。唐代詩人王建有“一樣金盤五千面,紅酥點出牡丹花”之句,可見宮宴點酥場面的恢弘。

“滴成詩句巧相粘,料得堂深凍未忺。剪水染雲天上手,何因得見玉纖纖。”北宋道士陳元晉的這首七言絕句《謝童帥幹送滴酥》,描述了宋時女子剪水染雲、出神入化的點酥技巧。陸游《釵頭鳳》一詞中的“紅酥手”,很可能讚美的是一雙點酥巧手。

為煎牡丹贈好酥

“千花與百草,共盡無妍鄙。未忍汙泥沙,牛酥煎落蕊。”蘇軾寫《雨中看牡丹》,不忍牡丹花落汙了泥沙,只好把花蕊用牛酥煎了。吃貨自有吃貨的道理。

酥煎牡丹不是蘇軾的發明。五代十國時期,後蜀國主孟昶性奢靡,喜遊賞,尤其好牡丹,大臣們自然跟著捧場。時任兵部尚書的李昊送禮必送牡丹花,還要配上興平酥,言稱待花凋謝,“以酥煎食之,無棄穠豔”。

在唐代,興平酥是貢品。《長安志》記載:“京兆府歲貢興平酥、咸陽梨,不列方物(無與倫比)。”杜甫有詩“金城土酥淨如練”,金城縣屬京兆府,唐肅宗時(757年)改名為興平縣。金城酥就是興平酥。南宋學者蔡夢弼注杜詩,“酥,牛羊乳所為,色白如練也。”

“淺黃拂拂小鵝雛,色好從來說雍酥。花草偏宜女兒手,緘封枉八野人廚。”北宋詞人周邦彥有詩《天啟惠酥》四首,其二是贊詠雍酥的。宋代產酥,以產自陝西鳳翔的“雍酥”身價最高,宋徽宗時,薛嗣昌用雍酥賄賂權貴,一次就是上百桶。

黃寔的兩個女兒都嫁給了蘇轍的兒子,他生平最得意的兩件事,一是送了蘇東坡兩壺酒和一奩雍酥,二是送米芾二餅小龍團。蘇東坡有詩感念此事,“關右土酥黃似酒,揚州雲液卻如酥”。

宋代酥酪已經進入尋常百姓之家。北宋時東京城內已有“網紅店”,諸如乳酪張家、曹家從食。清明節時坊市賣乳酪、乳餅者甚多。北宋置“乳酪院”,負責向御廚供應乳餅酥酪,在南宋時併入牛羊司。筆記小說《白獺髓》裡便提到,“浙間以牛乳為素食(素日所食)”。據《夢粱錄》《武林舊事》等書記載,杭州城街市上酥食琳琅滿目,有蜜麻酥、螺滴酥、蜜酥、小鮑螺酥、破麻酥、孔酥等。

唐詩宋詞裡竟藏著奶茶秘方?

▲宋徽宗《文會圖》

蜜漬梅花暗香來

楊萬里有詩《蜜漬梅花》:“甕澄雪水釀春寒,蜜點梅花帶露餐。句裡略無煙火氣,更教誰上少陵壇。”

南宋林洪《山家清供》中記述了蜜漬梅花的做法:“剝白梅肉少許,浸雪水,以梅花醞釀之,露一宿取出,蜜漬之。”與酥煎牡丹一比,蜜漬梅花是多了雅氣,少了煙火氣。《紅樓夢》亦有“梅花雪水”,妙玉收了一甕梅花上的雪,埋在地下五年,到夏天取出泡茶,寶玉評價說吃得“輕浮”。

宋人愛梅詠梅,還可點酥成梅,偏有楊萬里吃梅,甚至大晚上蘸著白糖吃梅花,把梅花當了下酒菜,一朵梅花一杯酒。

蘇軾說我是老饕,楊萬里也自稱老饕,陸游則說我是老饞。陸游《戲詠山家食品》中寫“牛乳抨酥瀹(yuè)茗芽,蜂房分蜜漬棕花”,說的同樣是蜜漬梅花。

陸游詩中提到的抨酥,是一種以酪制酥的方法,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就有記載。《永樂大典》卷二四〇五引《韻府群玉》說“乳成酪,酪成酥。”魏晉南北朝時人們常以酪為原料制酥。當時,一斛酪才能加工出一升酥來。

宋代梅花用處多,可以做湯,有暗香湯;還可以下麵條,有梅花湯餅。明代高濂《遵生八箋》記載了暗香湯的做法:“臘月早梅,清晨摘半開花朵,連蒂入瓷瓶,每一兩,用炒鹽一兩撒入,勿用手抄壞。箬葉厚紙密封,入夏取開,先置蜜少許於盞內,加花三四朵,滾水注入。”

甘酪櫻桃是絕配

“香浮乳酪玻璃碗。年年醉裡嘗新慣。何物比春風。歌唇一點紅。”辛棄疾作《菩薩蠻·坐上賦櫻桃》一詞,說道櫻桃和甘酪是絕配。

唐代進士及第,慣例是要宴聚的。過於奢華的燒尾宴到了玄宗年間就被禁止了。不過還有櫻桃宴。宰相劉鄴的兒子劉覃中了進士,劉鄴出了一錠銀,讓劉覃和同科學子眾籌櫻桃宴。劉覃卻一個人掏了錢,買了幾十棵樹的櫻桃,席間擺滿一盤盤的櫻桃乳酪。櫻桃宴一直延續到清朝,清代名士畢沅和名伶李桂官交好。畢沅中了狀元,帶著李桂官一起去赴櫻桃宴,大學士史貽直在座中打趣說:“我揩老眼,要一見狀元夫人。”這事寫成了小說《品花寶鑑》。

甘酪與櫻桃的結緣,能追溯到三國時。鍾繇書信中,提到曹丕賞賜甘酪和櫻桃。元代乃賢寫《宮詞》:“上苑含桃熟暮春,金盤滿貯進楓宸。醍醐漬透冰漿滑,分賜階前儤直人。”(含桃是櫻桃的別稱)古代乳製品有乳、酪、酥、醍醐等說法,意思不一。李時珍《本草綱目》則引宋人寇宗爽的說法:“做酪時,上一重凝者為酥,酥上如油者為醍醐,熬之即出,不可多得,極甘美。用處極少。”成語醍醐灌頂,喻佛性,說白了就是酥油澆頭,或因醍醐珍貴。

古人同樣嚮往著車釐子自由。甘酪櫻桃怎麼做?唐傳奇《崑崙奴》中有講解:“以金甌貯含桃而擘之,沃以甘酪而進(將櫻桃放在金甌中,剖開去核,澆上甘酪)。”

酒酣時飲沆瀣漿

“席地莫禁流汗體,陰陰竹樹埋虛堂。夜分幾傳逡巡酒,暑甚一沃沆瀣漿。”南宋詩人董嗣杲《暑中宴張穆父第》,詩中所言沆瀣漿,解酒有奇效。

沆瀣一詞出自《楚辭》,意思是夜間的水汽或露水。沆瀣漿只是普通的煮蘿蔔水,卻為宮廷秘傳。宋人張一齋在大雪之夜請客人喝酒。喝到酣暢之時,簿書何君拿出一瓢沆瀣漿,與大家分著喝,喝過之後醉意就沒了。大家問他做法,何君回答說:“這是從皇宮禁苑得到的做法。只用甘蔗、白蘿蔔,各切成方塊,用水爛煮罷了。”

《三國食貨志》說漿為冷、湯為熱。沆瀣漿是冷飲。宋孝宗趙昚一年夏天陪著趙構一起到飛來峰避暑。宮中後苑送來沆瀣漿、雪浸白酒。趙構吃得爽快,孝宗勸說:沆瀣漿不宜多吃,畢竟傷脾。趙構聽了勸。

蘇軾用蘿蔔發明了一道玉糝羹,同樣是用來解酒的。據《山家清供》說,蘇軾有天晚上和弟弟蘇轍喝酒,“酣甚,捶蘆菔爛煮,不用他料,只研白米為糝食之”。蘆菔就是蘿蔔。

故事另有版本。《夜航船》載,蘇軾三子蘇過忽出新意,用山芋做玉糝羹。蘇軾遂作詩:“香似龍涎仍釀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將南海金齏膾,輕比東坡玉糝羹。”並大讚人間值得:“天上酥酡則不可知,人間決無此味也。”陸游愛吃玉糝羹,曾賦句“雅聞岷下多區芋,聊試寒爐玉糝羹”。這麼看,玉糝羹更可能是“芋糝羹”。蘿蔔又稱土酥,唐宋詩文中說酥,有時說的是蘿蔔。

真正以酥入飯的美食,有唐敬宗年間的御膳“清風飯”。大暑之時,御廚用桂圓肉、龍睛粉、龍腦末和牛乳酪蒸糯米飯,然後放進金提缸,垂下冰池中,冷透後食用。

唐詩宋詞裡竟藏著奶茶秘方?

▲(傳)北宋李公麟《西園雅集圖》,描繪蘇軾、米芾、黃庭堅、蔡襄等名士聚會場景

麥門冬飲排第三

“一枕清風值萬錢,無人肯買北窗眠。開心暖胃門冬飲,知是東坡手自煎。”蘇軾染暑熱,在真州白沙東園休養,米芾送來“快樂水”——麥門冬飲子。於是寫了這首《睡起聞米元章冒熱到東園送麥門冬飲子》。

《在清明上河圖》有兩處賣“飲子”的攤位。飲子,在宋時又叫熟水、涼水。元代叫作渴水,又名攝裡白,英文果子露叫sherbet,應是攝裡白的音譯。麥門冬是中藥名,南宋陳元靚著《事林廣記》中,記宋仁宗為熟水排座次,麥門冬飲一般般,只排第三。“仁宗敕翰林定熟水,以紫蘇為上,沉香次之,麥門冬又次之。”

李清照有詞《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因晚年體弱多病,不敢飲茶,只喝白豆蔻仁熟水。

《東京夢華錄》記,開封人最重視過三伏。“往往風亭水榭,峻宇高樓,雪檻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鮓新荷,遠邇笙歌,通夕而罷。”

《宋史·禮志》載,僕射、御史大夫、中丞、節度等重臣,四時八節,皇帝都會有賞賜,伏日這一天,規定要賞賜“蜜沙冰”。史官還有特殊待遇,宋末羅燁撰《醉翁探錄》說:“開封府皆言貓兒常苦寒,一歲之中唯六月六日一日熱。京師三伏,唯史官賜冰麨(chǎo),百司休務而已。”冰麨是炒過的小麥粉加蜜加糖攪拌而成。

夏日吃冰要有度。蘇軾因病去世,起因就是上述那次在真州飲冷過度。1101年,被貶海南的蘇軾遇赦北還,六月泛舟江上。酷熱難當,蘇軾因為飲冷過度,腹瀉一夜,吃了黃蓍粥,才平復了些。一個多月,病情反覆,詩人終不治。《冷廬醫話》說,蘇軾不該吃黃蓍粥,貽誤治病。“(蘇軾)喜談醫事,研究不精,孟浪服藥以自誤。”(責任編輯:沈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