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精益小故事”,開會時講給你的員工

故事一

經典的“精益小故事”,開會時講給你的員工

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醫術最好呢?”扁鵲答說∶“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吃驚地問∶“你的名氣最大,為何長兄醫術最高呢?”

扁鵲慚愧地說∶“我扁鵲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面板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我中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於本鄉里。

而我長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剷除病因,所以覺得他水平一般,但在醫學專家看來他水平最高。

精益生產總結:預防質量事故,事後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做到防患於未然。

經典的“精益小故事”,開會時講給你的員工

故事二

經典的“精益小故事”,開會時講給你的員工

有一天,動物園的管理員們發現袋鼠從籠子裡跑出來了,於是開會討論,一致認為是籠子的高度過低,從而導致袋鼠從籠子裡跳了出來。所以他們決定將籠子的高度由原來的十公尺加高到二十公尺。誰知第二天,他們發現袋鼠依舊能夠跑到外面來,他們又決定再將高度加高到三十公尺。

然而,沒料到第三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於是管理員們大為緊張,決定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將籠子的高度加高到一百公尺:“嘿嘿,這下子看你還能不能跳出如來佛的神掌?”

第四天,神了,袋鼠還是從籠子裡跑了出來,而且,還在與它們的好朋友長頸鹿聊天呢。

長頸鹿:“你們看,這些人會不會再繼續加高你們的籠子呢?”

袋鼠:“很難說,如果他們再繼續忘記關門的話!”

精益生產總結:精益改善總是從正確地界定問題開始。動物園的管理員們不能正確界定問題、分析要因,捨本而逐末,籠子加得再高也不得要領。

經典的“精益小故事”,開會時講給你的員工

故事三

經典的“精益小故事”,開會時講給你的員工

美國著名的金門大橋最初是雙向8車道“4+4”模式,通車後一度出現擁堵問題。相關部門決定向社會徵集解決方案。一個美國青年透過多日觀察,發現了問題:上午市民上班造成左邊車道擁擠,下午市民下班造成右邊車道擁擠。於是,他提出改為“6+2”車道,即上午左邊車道為6道,右邊為2道,下午則相反。如此,問題迎刃而解。

精益生產總結:首先,改善要發動全員。其次,改善要充分利用已有條件,故事中如果政府考慮再建一座大橋,當然能夠解決問題,但這已算不上精益改善,真正好的改善方案是利用和發揮已有的優勢條件,實現“用最小的成本創造出最大的效果”。

經典的“精益小故事”,開會時講給你的員工

故事四

一家企業的生產線有很多步驟,A步驟需要5個小時,B步驟需要3個小時,C步驟需要2個小時,如果三個步驟同時開工,毫無疑問會造成大量浪費。

這就好比去某地會合,從A單位出發要花5小時,B單位要花3小時,C單位要花2小時,如果這三個單位同時出發,B和C早早到了,就要浪費許多時間等A到來。

在這家企業中,A步驟的5小時叫做核心流程,只要抓住這個核心步驟,讓A步驟立刻開工,過2個小時B步驟開工,再過1個小時C步驟開工,就能夠同時完成。平衡比盲目追求勞動效率更重要!

精益生產總結:計算各步驟生產節拍,合理安排各步驟人數實現生產線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