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國前,崇禎皇帝寫“文臣個個皆可殺”,為什麼崇禎這麼痛恨文臣!

即便外面已經風雨滿樓,明朝大廈將傾,但是崇禎皇帝還是按照慣例上了早朝。他焦灼、不安、恐懼、無力,但不管是李自成的農民軍還是外面的清軍都還沒有打入京城,作為一個有抱負的皇帝,他沒有像其他亡國之君那樣直接放棄抵抗放棄朝政,而是召叢集臣還在想辦法。

然而這天早朝,崇禎皇帝看著底下的大臣們,心裡滿是絕望。他提出,大家一起去奉先殿,對著祖宗們以死謝罪吧。這群大臣照例抱頭痛哭一番,向崇禎皇帝表一番忠心,說如果叛軍攻入皇城,他們會誓死保護皇帝。

亡國前,崇禎皇帝寫“文臣個個皆可殺”,為什麼崇禎這麼痛恨文臣!

但是對於當時的局面,沒有一個朝臣站出來說點什麼解決辦法。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來看,這些大臣,就是在逼著崇禎皇帝什麼都不做,被動等死。

痛哭一番過後,看崇禎皇帝沒有什麼反應,大臣們一個一個退出早晨。而崇禎皇帝卻在書案上,蘸著茶水寫下“文臣個個皆可殺”。

在崇禎皇帝殉國前的幾天,他嘴裡一直在說“文臣誤我”、“文臣誤國”。

在崇禎皇帝心裡,大明王朝落到這個地步,都是拜這些文臣所賜。這些文臣做了什麼,讓崇禎皇帝這麼痛恨呢?

亡國前,崇禎皇帝寫“文臣個個皆可殺”,為什麼崇禎這麼痛恨文臣!

崇禎皇帝一登基,就先對魏忠賢下手,這個權傾朝野的太監死了,閹黨也沒什麼氣候了,東林黨人終於可以喘口氣,在朝堂上發揮自己的作用了。

一開始,東林黨人是很得崇禎皇帝信任的,因為崇禎皇帝的老師就是東林黨的領袖。東林黨人也認為,靠著崇禎皇帝,他們能夠在朝堂上如魚得水。

崇禎皇帝重用文臣,文臣也多虧了崇禎皇帝才有了自己的話語權,按理來說文臣應當對崇禎皇帝保持高度的忠心才對。

亡國前,崇禎皇帝寫“文臣個個皆可殺”,為什麼崇禎這麼痛恨文臣!

但是這些文臣顯然不瞭解崇禎皇帝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崇禎皇帝也不夠了解這些文臣。

崇禎皇帝跟歷史上任何一個亡國之君都不一樣,他勵精圖治,不近聲色,勤政的程度比他的祖宗都厲害。歷朝歷代文臣多是諫官,但是崇禎皇帝,用人上重用文臣,生活作風上又沒有問題,這些人也沒什麼可上諫的。

更讓這些文臣想不到的是,他雖勤政,卻也多疑暴躁,崇禎皇帝的手段跟老祖宗朱元璋有得一拼,重用文人是一回事,開始懷疑了不用了也毫不留情,用刑殘忍。

亡國前,崇禎皇帝寫“文臣個個皆可殺”,為什麼崇禎這麼痛恨文臣!

而且崇禎皇帝最會做的一件事就是甩鍋,做好了是崇禎皇帝英明,做得不好就甩鍋給提出意見的人,而且這人下場多半是一個死字。

這樣一來,哪個人還敢給崇禎皇帝做事?哪個人還敢提不確定的意見?

崇禎皇帝以為,這些文臣一直以“忠君愛國”自居,一直標榜自己高風亮節,臣子的傳統思想不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嗎?國家有事,做大臣的就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皇帝有了錯,大臣就應該背鍋,因為皇帝是天子,皇帝是不可能出錯的。

亡國前,崇禎皇帝寫“文臣個個皆可殺”,為什麼崇禎這麼痛恨文臣!

但是崇禎皇帝沒想到,這些文臣也有私心,而且在面對生死存亡時,他們都早早打算好了退路,絲毫沒有考慮過他這個亡國之君會被怎麼處理。

在李自成集結起農民軍起義時,崇禎皇帝是自大的,他認為京城有護衛兵,各地還有勤王的軍隊。即便李自成打到家門口,只要能撐兩三天,就能等到勤王的軍隊趕過來。

不過,崇禎皇帝也沒那麼傻,就放任李自成這麼發展。但是當時的朝廷已經沒有銀子了,沒有錢,就沒有軍糧,沒有辦法出兵打仗。

說到底,農民兵起義,也還是因為沒有錢。地方上連年受災,餓殍遍地,然而朝廷連賑災的銀子都拿不出來。如果不是走投無路了,哪個百姓會想著起義呢?

亡國前,崇禎皇帝寫“文臣個個皆可殺”,為什麼崇禎這麼痛恨文臣!

在這裡,我們也不得不感嘆一下崇禎皇帝執政的艱難,看一下崇禎年間發生的災害:

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年大旱,水澇;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長江流域水患;十四年,全國大旱,莊稼顆粒無收;十五年,爆發瘟疫,很多村子一夜之間成為死地;

崇禎皇帝從登基開始,天災就沒停過,而且每一次天災的程度都是古代君王需要發“罪己詔”的那種。

亡國前,崇禎皇帝寫“文臣個個皆可殺”,為什麼崇禎這麼痛恨文臣!

民不聊生,朝廷沒有錢,管不了災民,於是災民頻發暴亂。這個時候朝廷又派下軍隊鎮壓,軍隊為了拿人頭換賞錢,殺得卻是勤苦勞作按時交稅的良民。

同時,人們已然顆粒無收,官員卻還在想盡辦法斂財,這些錢自然不會上交朝廷,都進了官員自己的腰包。

在朝堂上,為了抵抗李自成的軍隊,崇禎皇帝提出募捐軍餉的時候,大臣們紛紛哭窮,甚至開始在市場上兜售自己家裡的珍寶現實自己是真沒錢了。

亡國前,崇禎皇帝寫“文臣個個皆可殺”,為什麼崇禎這麼痛恨文臣!

皇帝身邊的太監尚且礙於情面各自捐了五萬兩白銀,而大太監王之心只捐了一萬兩白銀,內閣大臣陳演直言自己一分錢也拿不出來,崇禎皇帝的岳父周奎也死不鬆口,一分不拿。

當時的明朝展現在崇禎皇帝眼中的,就是天災人禍,沒人也沒錢,甚至這些文人都不聽使喚了。

諷刺的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後,這些文臣為了保命,紛紛交出大額的軍餉。但是這沒能討好李自成,他直接下令將這些人關起來,家屬交錢贖人,大太監王之心拿出了十萬多兩白銀,陳演拿出了四萬兩,周奎竟拿出了六十多萬兩。

要賑災時,要籌集軍餉時,這些人把錢包捂得緊緊地,把所有的爛攤子丟給崇禎皇帝。一涉及到自己的生命安全了,這些人拿錢拿得比誰都快。

亡國前,崇禎皇帝寫“文臣個個皆可殺”,為什麼崇禎這麼痛恨文臣!

當然,這些錢崇禎皇帝也看不到了,因為那時候,他已經吊死煤山了。

這些文臣的過分之處不僅於此,李自成的軍隊一路攻入北京城,很多關卡直接開門放人,朝中大臣還秘密簽了一個協議,上面署上自己的名字,意思就是會放棄抵抗。

好的,放棄抵抗也可以,一個叫李明睿的大臣就建議崇禎,打不過就南下吧,韜光養晦以待來日。

古代很多朝代,在北方淪陷之後都去了南方,又得以延續幾十年國祚,前邊多少例子擺著呢。而且明朝情況特殊,當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朱棣遷都北京,南京本來就有一套完整的朝廷班子,一過去朝政就能直接運轉。

亡國前,崇禎皇帝寫“文臣個個皆可殺”,為什麼崇禎這麼痛恨文臣!

這時候,又是這群文臣跳出來,說不能走。

為什麼?因為走了就是沒骨氣的行為,走了就是辱沒祖宗,就是逃兵。

更有甚者,有人提出了明英宗朱祁鎮時候的事情,土木堡之變後,北京城被圍,當時多少人說要南遷,但是于謙說不能,還帶著大家答應了北京保衛戰,這是忠臣。那個主張南遷的徐有貞,是奸臣。如果這時候南遷了,不就說明他們這群大臣都是奸臣嗎?

崇禎皇帝沒走,但是這群文臣裡出不來一個于謙,保不了北京。

亡國前,崇禎皇帝寫“文臣個個皆可殺”,為什麼崇禎這麼痛恨文臣!

崇禎皇帝不能走,那讓太子走總行吧,保留大明朝的正統血脈。

這群文臣又跳出來了,說不行,太子走了,在南邊稱帝,你就是太上皇了。你還沒死就不得不把權力給太子,太子這是不孝,所以太子也不能走。據說,當時崇禎皇帝就把桌子給踹了,但是照樣走不了。

如果在這裡的人是朱元璋,是朱棣,是朱瞻基,是朱翊鈞,他們完全不會被這些文臣“道德綁架”,他們大機率會說:你們誰行誰上,不行就老老實實跟著我走,不上也不走的就等死吧。

但是崇禎皇帝沒這個魄力,也沒這個轄制臣子的能力,所以最後只能是他等死。

亡國前,崇禎皇帝寫“文臣個個皆可殺”,為什麼崇禎這麼痛恨文臣!

李自成的軍隊攻入皇宮前一晚,崇禎皇帝和周皇后,兩個后妃,兩個女兒,兩個兒子在一起,吃了最後一頓家宴。隨後,周皇后自盡,崇禎皇帝將兩個兒子喬裝改扮送出皇宮,又提劍殺了后妃和女兒之後,自己在凌晨跌跌撞撞走上煤山,吊死在了一顆歪脖樹上,以身殉國。

在崇禎皇帝心裡,他確實痛恨這群文臣,即便在執政前期,他有錯,這群文臣也有錯。但是在最後,他發號施令無人響應,他要南遷被阻攔,他眼睜睜的看著大明一點點亡了,而大臣們無動於衷,就那麼冷漠的看著,盤算著自己是投往李自成還是皇太極。這時候,他心裡一定是深恨的,才會在桌上一字一字寫下“文臣個個皆可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