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誤傷去世、還是因病早亡——隱志郡王奕緯(中)

嫡福晉去世後三個月,綿寧的庶長子就誕生了,生母只是綿寧的一個普通侍妾格格(官女子)輝發那拉氏;而對於綿寧來說,這個庶長子的到來,並沒有多少值得高興的,反而還證明自己的私生活並不檢點,以及為人的品行不那麼持重謹慎(和一個地位低下的侍女生了庶長子,而不是和嫡福晉誕育嫡長子)。因此,綿寧心中有些擔心皇父嘉慶帝得知自己和侍女生子後,會產生輕視乃至鄙夷自己的看法,將來在秘密立儲中會失去優勢地位。在這種負面內心情緒的影響下,綿寧對於庶長子的出生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勉強向皇父嘉慶帝奏報了此事。

可出乎意料的是,嘉慶帝得知綿寧誕育了長子的訊息後,居然欣喜萬分,沒有任何怪罪、鄙視綿寧的舉動,當即便下旨獎勵皇次子綿寧以及誕育了皇孫的輝發那拉氏,晉封輝發那拉氏為皇次子側福晉,並一反常態地在皇孫出生的第二天就親自給孫子賜名為

“奕緯”(按清制,皇子皇孫出生百日後才賜名),同時賞賜

紅絨結頂帽給這個小嬰兒,激動歡愉之情,溢於言表。

嘉慶帝得到皇孫誕生的訊息後如此激動高興,其實是有原因的:嘉慶帝一生,只誕育了五個皇子,而皇長子在兩歲的時候就夭折了,連名字也沒有,後來道光帝繼位後,才追封大哥為為穆郡王;皇次子就是後來承繼大統的道光帝旻寧(綿寧);皇三子惇親王綿愷只有一個獨子奕纘,生於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皇四子瑞親王綿忻的獨子奕志生於道光七年(1827年);皇五子惠親王綿愉在嘉慶十九年(1814年)出生,嘉慶帝在位時沒有生育子嗣。

究竟是誤傷去世、還是因病早亡——隱志郡王奕緯(中)

因此,嘉慶帝生前,統共也才見過兩個皇孫:皇次子綿寧的長子奕緯,皇三子綿愷的獨子

奕纘

道光帝其餘諸子,以及惠親王綿愉諸子,都在嘉慶帝駕崩後出生,嘉慶帝生前沒有見過

);

奕纘

生於

嘉慶二十二年

1817年

),

三年後嘉慶帝就駕崩了,其實也沒接觸多少時間。因此,皇次子綿寧的這個生於嘉慶十三年的兒子奕緯,其實就是嘉慶帝的皇長孫,乃至於此後十年間唯一的皇孫。

對於當年已經五十歲的嘉慶帝來說,奕緯的出生,標誌著皇室大宗終於後繼有人、世系傳承將連綿不絕,且奕緯是此時的第三代皇室大宗子弟裡,唯一的一個男丁,皇室傳承的希望,幾乎都聚集於其一身。這才是嘉慶帝因奕緯的出生而欣喜若狂、激動不已的真正原因(假如嘉慶帝的運氣差一點的話,搞不好他就會步宋孝宗的後塵,空有四個兒子、四個皇孫,結果還是在第三代的時候絕嗣,不得不以外系遠支宗室繼承大統)。

奕緯幼年時,很得皇祖嘉慶帝的喜愛,經常將他帶在身邊親自教導,而作為嘉慶帝晚年幾乎唯一見到並親密接觸過的皇孫(皇次孫奕纘出生三年後,嘉慶帝就駕崩了,幾乎不會和皇祖有多少接觸機會,更不要說親密了),奕緯所受到的寵愛和重視,可想而知。當初年幼的乾隆帝被皇祖康熙帝所親自撫育教導,以及奕緯的父親綿寧幼年時被皇祖乾隆帝所重視和關注,他們受到皇祖的寵愛程度,就是奕緯如今受皇祖嘉慶帝的寵愛程度,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說到底,康熙帝又不止只有弘曆這一個皇孫,乾隆帝也不止綿寧這一個皇孫,但奕緯實打實是嘉慶帝絕大部分時間內,(幾乎)唯一在世的孫子,這就可以看出他所受重視的程度了)。

嘉慶二十五年(

1820年),嘉慶帝在前往熱河舉行“秋獮”時,突患疾病,於避暑山莊駕崩,時年六十一歲。當時皇次子、和碩智親王綿寧同在避暑山莊,在隨駕大臣和綿寧的嫡母、皇后鈕鈷祿氏(即嘉慶帝第二任皇后,惇親王綿愷、

瑞親王

綿忻生母、日後的孝和皇太后)的共同支援下,以及

“秘立儲君”的傳位詔書佐證下,綿寧順利在避暑山莊繼位,改名為旻寧,以明年為道光元年,旻寧即清朝第六代皇帝(入關後)——道光帝。

道光帝登基後,他的獨子,十三歲奕緯也升級成為了皇子(《清史稿》記載奕緯在嘉慶二十四年(

1819年)被皇祖嘉慶帝冊封為貝勒,但同期的《清實錄》中並沒有這樣的記載,而是記錄了奕緯病逝後,才由道光帝追封為“和碩隱志貝勒”;因清史稿的謬誤太多,這裡還是採用相對更加真實的《清實錄》中的說法,以奕緯生前並無封爵、僅有皇子身份為本文內容),奕緯的生母輝發那拉氏則在道光二年(1822年)才被晉封為和嬪,又一年後進位和妃。這是道光帝心中始終沒有對誕育了庶長子的輝發那拉氏產生感情的真實體現,只不過以其誕育長子、為皇家延續血脈的“功勞”,所做出的酬庸。

究竟是誤傷去世、還是因病早亡——隱志郡王奕緯(中)

道光元年(1821年),奕緯當時唯一在世的堂弟——三叔綿愷的獨子奕纘因病夭折,年僅三歲。而奕纘的病夭,標誌著嘉慶帝的皇孫,如今只剩下了奕緯這一根獨苗(道光帝其他諸子以及綿忻獨子奕志、綿愉諸子此時尚未出生),帝系大宗的後嗣如此單薄,這是清朝從建立之後,從來沒有發生過的。已經年過四十的道光帝因此心急如焚、日夜憂慮不已。

為了皇室大宗能夠早日開枝散葉、瓜綿椒衍,保持血脈的延續,道光帝在道光二年(

1822年)二月,就急不可耐地為年僅十五歲(實際十四歲都還差兩個月)的奕緯舉行大婚典禮,為其指婚了開國元勳、直義公(一等信勇公)費英東六世孫女、一等雄

勇公英海之女瓜爾佳氏作為皇長子的嫡妻,期盼著奕緯能夠早日誕育子嗣,以延續皇家的傳承(從道光帝給奕緯所挑選嫡妻的顯赫家世也可以看出,道光帝對長子的重視和關愛,以及心中的無限希冀,而不是日後民間野史所流傳的那樣,既冷漠又輕視,對其生活不管不顧。並且奕緯的大婚時間,比他的生母被晉封為和嬪還要早了九個月,這更加能說明問題)。

可不知是什麼原因,奕緯和瓜爾佳氏成婚後,接連數年都沒有誕育子嗣,這讓急切地盼望著抱孫的道光帝焦慮不已,多次委派御醫為皇長子夫婦問脈、診斷,想要弄清楚原因,以便對症下藥、早日誕育子嗣。但越急越出問題,成婚後的瓜爾佳氏久久不能生育,又搞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所至,丈夫奕緯還是皇帝唯一的皇子、先帝唯一的皇孫,如果不能為皇家傳承血脈、開枝散葉的話,那自己的責任甚至罪過就大了。

尤其是道光六年(1826年)十月,道光帝的靜嬪博爾濟吉特氏(即將來的孝靜成皇后)誕育了皇次子奕綱,這是道光帝十八年後再次獲得皇子,但不過才半年,道光七年(1827年)二月,虛歲兩歲、實際才半歲的奕綱就夭折了,全部的壓力又轉到了皇長子奕緯夫婦這邊。在這種極大的精神壓力影響下,年輕的瓜爾佳氏心理負擔愈發沉重,久而久之憂慮成疾,不但沒有能夠順利誕育子嗣,反而在道光七年(1827年)六月初二,因病重不治而薨逝,時年不詳,估計最多也才二十出頭。

好不容易得到的皇次子輕易就夭折了,期盼了許久的皇孫也沒有等到,兒媳反而因為巨大的壓力造成了心理疾病並患疾去世,道光帝對這個不幸的結局既懊惱又憂心,皇長子奕緯同樣惶恐悲傷不已。但逝者已去,生者仍需前行,為了最重要的皇室血脈延續,奕緯在道光帝的安排下,於

道光七年(

1827年)七月十二

將側福晉

烏朗罕氏

烏梁海氏

扶正為繼妻,又接受了生母和嬪以及道光帝定貴人(奉道光帝之命)賜給自己的兩名官女子為妾室,寄希望於她們身上,期盼著能夠出現奇蹟,早日獲得子嗣。

接下來的幾年,事情並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奕緯的妻妾中,沒有一人能夠成功誕育後嗣,從而讓道光帝實現獲得皇孫的夙願,這也是困擾皇室及皇帝本人的最大心病。不過還好,就在奕緯嫡妻去世的當月,道光帝的四弟瑞親王綿忻喜獲長子,百日後起名為

“奕約”(後來改名奕志),且身體健康、平安成長,嘉慶帝終於有了第四個皇孫(雖然是身後才得到的,第三個是道光帝次子奕綱)。這件事讓道光帝稍微可以鬆一口氣,近支大宗總算不用把全部的傳承希望寄託在皇長子奕緯身上了。

究竟是誤傷去世、還是因病早亡——隱志郡王奕緯(中)

可奕約(志)畢竟只是皇侄,怎麼也沒有親生的皇子更有資格繼承大統,所以道光帝還是希望皇長子能夠早日誕育後嗣,或者自己“老當益壯”,繼續獲得皇子(此時的道光帝已經年近五十,不折不扣是個中老人了)而在四弟綿忻於道光八年(1838年)去世後,道光帝的這種內心期盼就更加強烈(沒辦法,再不加緊點,大宗都要絕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