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說醫】羅陸一:補腎益氣 活血化痰治療胸痺案

【以案說醫】羅陸一:補腎益氣 活血化痰治療胸痺案

▲羅陸一 廣東省名中醫,深圳市中醫院主任中醫師,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基本資料】

吳某某,男性,65歲,2006年3月7日初診。

發病過程:

2002年9月曾因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行PCI術,於前降支置入支架一枚,術後常規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半年後,患者反覆發作胸痛,遂行冠脈造影檢查,提示:原支架內再狹窄約75%,因患有慢性胃炎難以耐受抗血小板藥物,拒絕再次行PCI術,遂至羅陸一教授處求治。

首診證候

主訴:

反覆發作胸痛。

輔助檢查:

原支架內再狹窄約75%。

辨證論治

中醫診斷:

胸痺。

西醫診斷:

冠心病支架植入後再狹窄。

證屬:

腎虛血瘀痰阻。

治法:

補腎益氣,活血化痰,通脈消斑。

處方:

通脈消斑湯治療。

熟地15 g、補骨脂15 g、懷牛膝15 g、姜半夏10 g、制南星10 g、川芎10 g、田七10 g、蜈蚣5條。每日1劑,水煎服。

隨診過程

二診:

服藥約1個月,胸痛發作頻率即明顯減少,程度明顯減輕,至今仍間斷服用羅教授中藥方劑,已無明顯胸悶痛。

治療效果:

臨床緩解。

【按語】

辨證思路:

冠心病患者多以胸悶痛為主要症狀,究其病因病機,為“陽微陰弦”。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胸痺心痛短期病脈證治第九》文中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痺而痛。”因此,心陽不振、陰邪凝聚、血脈不通、不通則通為胸痺的基本病機。而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為心陽得以振奮的根本,腎精包括陰陽,腎陽充足,則心陽得腎陽可振,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本,腎陽以促進機體的溫煦、運動、興奮和化氣為主要功用,這些功能使心陽充沛,推動血液在脈管內正常執行,腎陽虛,津血執行減慢,津液不得輸布、聚液成痰,血液不得執行、留而成瘀,似動脈內血液正常軸流失常,致炎性細胞浸潤、內皮損傷、脂質沉積,形成動脈粥樣硬化;腎陰以促進機體的滋潤、寧靜、成形和制約陽熱等為主要功用,腎陰透過三焦到達全身,促進津液分泌及血液生成,津血有滋潤和濡養作用,腎陰虧虛,則津枯血少,化痰成瘀,滋潤和濡養作用失常,似血管內皮損傷後,炎性細胞浸潤、脂質沉積,致動脈粥樣硬化。因此,腎之陰陽虧虛,痰瘀互結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的重要病機之一。

診治經驗:

方中熟地補血滋陰、益精填髓,《本草綱目》有云:“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利耳目,黑鬚發。”可見,熟地黃不僅有補益的功效、同時可以通利血脈;補骨脂補腎壯陽、溫脾止瀉,治療脾腎陽虛之腰膝冷痛、五更洩瀉,兩藥配伍,腎之陰陽雙補,津血互生,血脈得津血滋潤而通利、氣血得陽氣助運而通暢;懷牛膝可以補腎精、散瘀血,《藥性論》:“治陰痿,補腎填精,逐惡血流結,助十二經脈。”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原因一方面與攝入高脂飲食有密切關係,使脂質代謝異常,形成中醫所謂痰濁,滯於血脈,留而不去,凝聚成塊,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姜半夏、制南星具有燥溼化痰、消痞散結的功效;瘀血是現代中醫研究動脈粥樣硬化所認為的主要病機,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證實川芎、田七兩種藥物可以從多個方面發揮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兩藥配伍一者可補血潤脈,二者可活血通脈;血脈壅塞不通可以導致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蜈蚣:辛、溫、歸肝經,可以熄風止痙,溫通血脈。總之,各藥相配,共湊補腎活血,化痰通脈的功效。已經有動物實驗證實該組方可以阻礙動脈粥樣硬化兔模型的斑塊增厚並具有穩定斑塊的作用。現臨床亦證實該方可減緩及阻礙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及發展,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的作用。

鄭重申明:

(本案編寫: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