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溪樂民所城:千秋書院墨香濃 南珠古韻永流傳

南珠之鄉,蘇東坡留宿40天,明清海防要塞……在1000多年的歷史中,遂溪樂民所城在不同的時期展現了不同的風采,為後人留下豐厚的文化遺產。星霜荏苒,時代更迭,如今,再走進這座古城,依然可從那古樹、斷牆、石碑等遺蹟中,感受昨日之榮光。

遂溪樂民所城:千秋書院墨香濃 南珠古韻永流傳

樂民所城有四個城門

樂民所城,全稱樂民守禦千戶所城,位於遂溪縣樂民鎮樂民村委會樂民城村。城設東、西、南、北四城門,城佔地面積約23萬平方米。現東、西門儲存較好,南、北門已毀,城牆僅存土牆。2012年,樂民所城被認定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遂溪樂民所城:千秋書院墨香濃 南珠古韻永流傳

俯瞰樂民所城

樂民所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為明清時期防禦倭寇和抗擊海盜的海防要塞。同時因對朝廷徵採“對樂珠池”貢珠起到保護和管理作用,故又被譽為“樂民珍珠城”。

然而,樂民所城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古時曾叫“蠶村港”,宋代叫“興廉村”。公元10世紀後葉,南漢劉倀皇帝於古合州設媚州郡,派員到蠶村港營造“對樂珠池”,使這裡逐步發展為盛產珍珠的港灣。

蠶村港一直是遂溪地區的天然避風港,加上這一帶盛產珍珠、蠶絲和陶瓷器皿,為出口貿易提供了十分優越的條件,所以這裡很早就成為雷州地區“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口岸。

據清版《遂溪縣誌》記載,“對樂珠池,宋開寶置場司,或採或罷,洪武二十九年詔採,正統初始命內官二員分鎮雷廉珠池。”可知自宋開寶年間朝廷已經派官員到這裡管理採珠,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更是將“對樂珠池”所產珍珠列為朝廷貢品。

明末清初“嶺南三大家”之首屈大均說過,東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而樂民所城便是南珠之鄉。

蠶村港在明朝開發為採珠港後,熱鬧非凡,每年向朝廷貢珠數鬥,成為全國有名的兩座珍珠城之一。但當時朝廷只顧捕蚌採珠,不保護產珠的蚌,導致最後“蚌盡珠滅”。

樂民珍珠城自宋開寶年間起,斷斷續續被歷代皇帝採珠近900年,直到清道光年間才被廢棄。如今在僅存的東、南、西等城門的牆上還能找到當年採珠遺下的蚌殼,供人遙想當年珍珠進貢的盛況。

遂溪樂民所城:千秋書院墨香濃 南珠古韻永流傳

樂民所城城門

樂民所城最重要的遺蹟,是與蘇東坡有著較深淵源的文明書院。

文明書院始建於宋元符年間,為當時雷州地區三大書院之一。公元1100年,流放海南的北宋大文豪蘇東坡遇赦乘船北歸,經過雷州半島西部海域時,天降暴雨,沒法前行,一行人只好上岸避雨,住在興廉村淨行院。然而,這一住就是40天。

遂溪樂民所城:千秋書院墨香濃 南珠古韻永流傳

樂民所城內的文明書院

據《雷州府志》載,能讓回鄉心切的蘇軾在此留下來,是當時在這裡掌教“興廉學塾”的教書先生陳夢英。陳夢英並非泛泛之輩,他乃北宋廉臣陳懽的五世孫,自幼飽讀詩書,精通經文,兩人一見如故。

蘇東坡在興廉村的40天裡,不但常常到學塾給學生上課,還留下了多首詩篇,如《自雷適廉宿於興廉村淨行院》《雨夜宿淨行院》等。臨走時,蘇東坡還把自己珍藏的一方石渠閣瓦硯贈給了陳夢英,並對他說:“斯地景勝,當有文明之祥”。傳說,蘇東坡去後一個月,淨行院門前便長出了一株靈芝草。陳夢英便於次年發動儒生、鄉紳集資,在興廉村建起一座書院,取名文明書院。

遂溪樂民所城:千秋書院墨香濃 南珠古韻永流傳

樂民所城中的贈硯亭

書院歷經宋、元、明、清、民國等幾個歷史時期,曾經多次毀而又復。如今,書院建築面積100多平方米,為二層樓房建築,房內鐫嵌有一塊蘇文忠公石刻像。

遂溪樂民所城:千秋書院墨香濃 南珠古韻永流傳

書院正殿高牆上嵌有蘇文忠公石刻像

筆者在走訪中瞭解到,儘管樂民所城地處較為偏僻的村莊,但每年慕名而來旅遊、參觀、考古、研學、拍攝、紀念等的旅客依然絡繹不絕。據當地政府不完全統計,這座有著豐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古城每年客流量約2萬人次。

【文字】麥思容

【攝影】郭龍碧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