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強大得益於商鞅變法,可為何最後確是車裂的下場

說到秦國各位看官應該都不陌生,秦國經過歷代君主們的勵精圖治,逐漸成為戰國時期首屈一指的超級強國,最終由秦始皇嬴政完成統一大業,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秦國強大得益於商鞅變法,可為何最後確是車裂的下場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大一統的王朝,猶如中華幾千年文明中的一顆璀璨明珠,這顆明珠之主秦始皇被稱為“千古一帝”。秦囯本來只是周朝一小塊附庸封地,能在幾百年的諸侯國競爭中最後勝出,它身上具有的優點與先進性,和它對中國歷史作出的巨大貢獻,都是毫無疑問的。

秦國強大得益於商鞅變法,可為何最後確是車裂的下場

秦朝在未一統時,是為秦國,秦國在穆公時期國力是非常強盛,更是稱霸西戎,可在秦穆公去世後,秦國開始持續衰落,國力也隨之暴跌。秦國衰弱持續了7代君主之久,直到秦獻公執政時期。秦獻公在位時期雖然透過一系列的正確政令,止住了秦國持續衰落的態勢,但是他一生致力於收復被魏國奪取的河西之地,使得秦國國力始終未能恢復。

秦獻公去世後,他的兒子嬴渠梁(秦孝公)繼位,隨即秦國曆史上第一對“明君+能臣”組合上線。

在秦孝公的支援下,商鞅在秦國開始了徹頭徹尾的改革和變法,其中最大的手筆便是:鼓勵生育、重農抑商、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這幾項超時空跨越式的變法使得秦國國力大漲,軍隊戰鬥力大增,多次吊打魏國,自此開始了秦國的崛起之路,也為此後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秦國強大得益於商鞅變法,可為何最後確是車裂的下場

但在秦孝公死後,商鞅被車裂而亡。為大秦奉獻了一切的商鞅,又為何會被秦惠文王趕盡殺絕呢?

秦國強大得益於商鞅變法,可為何最後確是車裂的下場

傳統的說法是秦惠文王做太子時,與商鞅發生過多次衝突,所以繼位立即打擊報復。看似有一定的道理,實則是無稽之談。儘管商鞅殺了太子嬴駟的舅舅,又對他的兩個老師施加極刑,他對商鞅恨之入骨也實屬正常。然而,秦惠文王殺了商鞅後,卻保留了商鞅變法,他深知變法對秦國意味著什麼。因此,說一位頗為作為的國君,為報復自己的一己私仇而痛下殺手,未免小看了秦惠文王。所以說,秦惠文王殺商鞅,一定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在筆者看來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兩個。

一、商鞅變法牽動了貴族的利益,以甘龍、杜摯為首的舊貴族勢力不爽他很久了,在秦孝公一死便汙衊商鞅謀反,而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商鞅的割鼻之刑使得他懷恨在心,但他看到了商鞅之法下日益強大的秦國,在雙重矛盾之下他選擇避世隱退,等到公子嬴駟即位後,又站出來推崇商鞅的變法。但即便如此,其他舊貴族勢力早已與商鞅水火不容,因此為了向這些人妥協,秦惠文王也不得不殺了商鞅。

二、商鞅在秦國威望太高,因此當嬴駟即位,秦人“只知商君而不知惠文王”,秦惠文王也是極為聰明有才的人,他殺商鞅是為了鞏固自己地位,但他卻沒有廢除商鞅變法,就可以看出:商君之法可以留,但商鞅必死無疑。

如此一來即可以平息貴族的怒火,又避免了商鞅功高震主,甚至取代嬴姓秦王的下場。當然秦惠文王不是傻子,相反他還是一個十分有見識才乾的國君,在處死商鞅後,他繼續推行商鞅變法,還順手將甘龍等舊勢力一鍋端了,為大秦變法掃清障礙。

最權威的史書《史記》中也能找到一些資訊,在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中給商鞅六個字的負面評價:“天資刻薄少恩。”

這六個字的意思是說,商鞅為人刻薄,不講人性,不講恩情,最終註定了他必死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