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之謎:于謙如何誓死保衛北京城?

公元1449年八月,“土木堡之變”明軍損失慘重,英宗朱祁鎮遭俘,訊息傳回紫禁城,大明舉國震驚,朝中文武跌跌撞撞呼天搶地,後宮太后嬪妃俱個嚎啕大哭,簡直都亂成一鍋粥。

為安定民心,太后只好傳旨,暫立英宗長子朱見深為太子,由郕王朱祁鈺輔政,召集百官商議戰守之策。

是時,北京守軍不過十萬,且多是老弱,民間又傳瓦剌軍很快兵臨城下,因此擾得人心惶惶,都想快點捲鋪蓋南下躲避戰禍。

朝廷也有貪生怕死之輩,翰林侍讀徐珵率先啟奏:“臣夜觀天象,京城很快被難,陛下不如儘快遷往南京。”

這話一出,幾位同僚紛紛點頭附議。

便在這時,朝班站出一人,只見他身高七尺,神色凜然,用手一指徐珵,高聲喝道:“主張遷都者,理應斬首!”眾人閃目看去,乃是兵部侍郎于謙。

明朝之謎:于謙如何誓死保衛北京城?

于謙,字廷益,號節庵,浙江杭州錢塘縣人,自幼聰明好學,志向高遠,平生最是仰慕文天祥。

據說他七歲那年,有位高僧見他,不由驚呼道:“這是將來拯救時局的大人物啊!”

永樂十九年,于謙考中進士,從此踏上仕途。

宣宗御駕親征漢王時,于謙曾罵得朱高煦渾身發抖,不敢仰視,由此官升江西巡按,為當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明英宗即位後,于謙因沒有賄賂權臣王振,遭誣陷下獄,過後山西、河南數千官民請命這才官復原職。

正統十三年,于謙因政績突出,被任命兵部左侍郎。

此時,國家危亡之際,他見臣僚有避難之心,於是挺身而出,張袖慨言:“京都乃國之根本,百姓之倚賴。一動則大事去矣,諸位難道忘了宋室南渡的教訓嗎?”百官聽罷,不禁點頭稱是。

於是,于謙叩請郕王速調各地備操軍、備倭軍,抓緊籌措糧餉,準備誓死守衛北京城。

郕王大喜,加於謙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禦,派人四處發榜,民心這才稍定。

明朝之謎:于謙如何誓死保衛北京城?

接下來,還有件大事需要解決,鑑於瓦剌軍會拿英宗要挾北京防守,另外太子年幼,官民擔憂國無長君,不免上下離心。

因此有大臣奏請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帝,郕王聽了,一時嚇得擺手拒絕,這時于謙又站出來說:“望郕王以大局為重,多為國家考慮,莫為個人打算。”

郕王因此受命,於當年九月即位,為明朝第七位皇帝,改元景泰,史稱明景帝,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

君主既定,民心稍安,于謙料瓦剌不久便會大舉進犯,恐怕兵械不足,於是啟奏景帝,為固守北京萬無一失,急需招募大量士兵,修繕武器,準備火炮,請重用楊洪、石亨等文武官員,分兵把守九門,景帝一一準奏。

當年十月,瓦剌可汗脫脫不花、太師也先挾持英宗朱祁鎮,率數萬鐵騎惡狠狠向大明疆域進犯,敵軍很快攻破紫荊關,逼近北京。

大將石亨主張堅壁清野,令所有明軍退入城中防守,但于謙不贊同,他說:“瓦剌氣焰囂張,我軍如再退讓,定會助長敵人氣勢。”於是下令全軍十幾萬士兵,分由諸將率領,列陣京都九門外,擺開陣勢以待來敵。

于謙本人也親率一支兵馬駐守德勝門外,隨後關閉所有城門,自絕後路,並重申軍令:

與敵交戰,將領後退者斬,兵不聽指揮斬,均由後隊監督。

部署完畢,全軍上下一片肅然,人人挺刀而立,勇氣倍增,誓與寇敵一決生死。

再說瓦剌鐵騎如風而至,大軍駐紮西直門外,偵察到明軍列陣情形,可汗和也先均吃驚不已,還是也先狡詐,他竟想出一個假意送還英宗的計謀,待明軍出迎時,再揮軍殺入北京。

當下派出使者入城通報明廷,景帝君臣未曾想到這點,一個個瞠目結舌,都不知如何是好,最後派人赴軍中去問于謙,于謙捋須對來人道:“下官目前只知有軍旅,其他皆不敢聞!”景帝聽說,下令拒絕出迎明英宗。

明朝之謎:于謙如何誓死保衛北京城?

也先聞報大怒,號令兵馬向德勝門進發,于謙令石亨率神機營埋伏在空屋中,派出幾個騎兵前去誘敵,等把上萬瓦剌兵騙進埋伏圈,石亨立刻下令開炮,四下伏兵一齊吶喊殺出,先是火器一陣突突,接著大刀長矛一齊招呼,直打得瓦剌兵人仰馬翻,四散奔逃,也先弟弟孛羅被一發流彈擊中,當場死於非命。

敗報傳回,也先迅速將兵馬移向西直門,不料仍遭損兵折將,明軍沒有後路,一個個競相拼死抗擊,就連幾百個太監都奮不顧身衝進敵群搶功,瓦剌一路人馬退到土城,當地百姓看見後,紛紛爬上房頂,以磚瓦投擲敵人。

而此時,大明各路援軍也陸續抵達京都郊外,明軍猛增至二十二萬,雙方相持五天後,也先邀談不成,交戰又接連失利,不禁氣得暴跳如雷,又擔心後路被斷,忙派人先把英宗送回北方,以圖後計。

明朝之謎:于謙如何誓死保衛北京城?

不料,當晚于謙偵知英宗離開了敵營,再無顧忌,號令所有大炮一齊開火,猛轟瓦剌軍營,直打的敵人哭爹喊娘,屍橫遍野,這下迫使也先全線撤退,于謙乘機分派諸將帶兵分路追擊,直把瓦剌軍全都趕出居庸關才回。

至此,北京保衛戰獲得全面輝煌勝利,軍民歡呼之聲此起彼伏,朝廷上下無不喜極而泣,于謙居功至偉,景帝當即加封他為少保,故後世稱于謙為於少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