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封建王朝的“廟號”!廟號含金量最高的王超!

我們常常在影視作品或者文字作品中看到諸如“唐太宗”、“宋高宗”、“明太祖”、“清聖祖”、“清高宗”等等之類的稱呼,如果翻開《新華字典》去看最後幾頁看中國的皇帝列表也會發現幾乎每一位皇帝的名字之前都會有“什麼什麼祖”或者“什麼什麼宗”這一類的稱呼。很多小夥伴對此就會疑惑不解了,為什麼這些皇帝的名字前都要冠以這些或是祖、或是宗的稱呼呢?其實這就涉及到中國古代一個非常重要的制度——“廟號”了,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講一下什麼是廟號。

廟號起源於商朝,這可能和商朝的文化有關。商朝人十分崇尚鬼神之說,甚至在做任何重要的事之前都要占卜,甲骨文就是這樣來的。既然崇尚鬼神,也就崇尚自己的祖先,畢竟他們認為人死後也會成為鬼神。而廟號的出現就是後世用來祭祀這些祖先的,不過只是君主用來祭祀自己的祖先。君主死後,後人會把君主的牌位放到廟裡面,用於供奉。古人講究避諱,所以不能直接稱呼先人的名諱,所以起個稱號,這個稱號由於是放在廟裡面使用的,所以叫廟號。

廟號是君主死後才出現的。是根據君主生前所做的事情,作出一個評價。表面上看起來和諡號差不多,其實不同。諡號有好有壞,廟號都是好的。這就意味著只有那些功績非常大的君主才有資格擁有廟號。不過也都是有具體規則的,比如開國的君主肯定有廟號,一般都是太祖。第二個有廟號的君主都是太宗。廟號都詳細地制定規則。當然,最重要的規則就是一個王朝最多隻能有七個廟號。即使其他皇帝功勞再大,只要廟號達到了七個,就不能再繼續上廟號了。

我們知道武王克殷以後商王朝也被周王朝所取代,周代基本的繼承了商代的制度並對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廟號”也成了被改革的一部分。周王朝並沒有完全的繼承商代的“廟號”這一制度,而是發展出了與之相似的“諡號”制度,並普遍使用,“廟號”相當於被完全廢止了。到了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代“諡號”制度基本上成熟了起來,併成為周天子及各諸侯國的固定制度。

到秦始皇一統諸侯統一天下以後,為了適應中央集權以及皇權專制的需要避免“子議父、臣議君”的情況出現“廟號”同“諡號”一起不再被使用,所以就開創了千古一帝“始皇帝”的名稱,因為按秦始皇的設想是由他開始二世、三世傳至萬世的帝位。

如果細品歷史其實還會發現,漢代時候我們稱呼皇帝通常稱呼的都是“漢武帝”、“漢文帝”、“漢獻帝”,到了後面唐代我們多叫“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宋太祖”、“宋太宗”、“宋高宗”等等。似乎漢代時候我們還都習慣稱呼“諡號”而到了唐宋則都開始叫“廟號”了。這實際上就與“廟號”和“諡號”的發展有關係。

到了三國時期曹丕脅迫漢獻帝“禪讓”建立曹魏政權以後大肆的追封先祖,不僅將曹操追封“太祖”連同祖父、曾祖也一併追封授予了“廟號”至此“廟號”就開始亂套了後面隨著晉的崩潰南北朝政權割據廟號更是濫用,以至於到了後來的唐宋之際每一任君主在其駕崩之後都被授予“廟號”這一尊號,以前的“祖有功而宗有德”的上廟號的“規矩”也就不復存在了。

揭秘封建王朝的“廟號”!廟號含金量最高的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