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正式國號是什麼?

中華二十二代正統王朝,最後一代就是清朝,由建州左衛女真首領努爾哈赤開端於後金天命元年、大明萬曆四十四年(

1616年)。而這裡所稱的“後金”,其實是大明藩屬朝鮮王國向大明奏報時故意更改的國號。努爾哈赤自立建國時,自然不會把一個“後”字加在自己的國號之前,那樣豈不是自己取笑自己?而大明也採用朝鮮奏疏中的說法,稱新興的遼東女真政權為“後金”,並視作“叛臣”,加以征伐(當然,日後的明清戰爭,牽扯麵太寬,這裡就不再論述了。)

清朝的正式國號是什麼?

努爾哈赤建國時,自立的國號是取自上一個女真政權

——完顏氏的“金國”,稱“大金”。而努爾哈赤則自稱“大金

覆育列國英明汗

”,名義上沒有和大明皇帝同等稱帝,其實按照北方少數民族習慣來說,稱汗也是自立的表現,這標誌著努爾哈赤從此和大明皇帝、蒙古察哈爾林丹汗一樣,是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而不是普通部族的首領了(實際上大明朝廷自然不會承認努爾哈赤的建國、林丹汗也對他嗤之以鼻,不過最後都被打臉了。)

後金天命十一年、大明天啟六年(

1626年)八月,六十八歲的“大金英明汗”努爾哈赤

病死於靉福陵隆恩門雞堡(今瀋陽于洪區

翟家鄉

大挨金堡村)

葬於瀋陽

福陵

(今

瀋陽東陵

其第八子洪太(琿臺吉、即皇太極)最終承繼汗位,成為後金第二代

“大汗”,改明年為天聰元年,並尊父親努爾哈赤為“大金太祖”。

後金天聰九年、大明崇禎八年(

1636年),後金

平定

蒙古

察哈爾

從歸降的林丹汗遺孀囊囊和兒子額哲手中

獲得所謂

北元

傳國玉璽

國勢強盛、一統東蒙古及漠南諸部,於是在

十月

間把族名從女真(諸申)改

稱為

“滿洲”

也有一說是連國號也從大金改為滿洲的,存疑

),

以顯示

“覆蓋天下”之意

後金天聰九年

十二月,

後金

群臣以察哈爾降服

“傳國玉璽”

歸己

為由,請

後金大汗

皇太極

“早正大號

以安天下

後金

天聰十年

明崇禎九年

1636年)

正月

,皇太極徵詢

漢官意見,

儒臣們

等都表示贊成

改元稱帝,同時後金上層

諸貝勒

大臣及

外藩

科爾沁、喀爾喀、土默特、察哈爾

蒙古

首領也紛紛上表請皇太極早日登位、改定

尊號。

清朝的正式國號是什麼?

後金

天聰十年

、大明崇禎九年(1636年)四月十一,後金大汗皇太極在盛京(瀋陽)天壇舉行祭天儀式,然後在群臣的擁戴下“即天子位”,正式稱帝,改元崇德,並接受群臣所上的“寬溫仁聖皇帝”尊號,追尊父親努爾哈赤為“大清太祖”。另外,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旗以察哈爾部首領額哲為首,也尊奉皇太極為全蒙古大汗,上尊號“博格達徹辰汗”。

皇太極遵從中華王朝更迭的

“五行相替、五德輪換”之說,以大明“五行”從火,屬火德,而自己以前的國號“大金”自然是屬“金德”,火克金,大大不妥,所以改

定國號

“大清”

清從水德

”、“

水克火

”,

這樣就符合王朝更替的五行之說了

這就是日後

“清朝”正式國號“大清”的由來。

需要注意的是,皇太極改國號,改元稱帝之事,不是滿族一家之事,這其中滿、漢、蒙三族都參與進來,漢家儒臣們是採用的傳統中華禮儀,尊奉皇太極為

“皇帝”,而漠南蒙古各部首領則使用蒙古傳統,尊皇太極為“大汗”,拜伏於其駕前。自皇太極開始,每一個清朝皇帝都擁有蒙古汗號,以示其作為全蒙古大汗的權力和威嚴。

清朝的正式國號是什麼?

比如:

博格達徹辰汗

——

崇德帝(

皇太極

額耶爾札薩克汗

——

順治帝

恩赫阿木古朗汗

——

康熙帝

納伊拉爾圖託布汗

——

雍正帝

騰格里特古格奇汗

——

乾隆帝

薩伊什雅爾圖伊魯格爾圖汗

——

嘉慶帝

托爾格勒特汗

——

道光帝

圖格莫爾額爾伯特汗

——

咸豐帝

布倫札薩克汗

——

同治帝

巴達古爾特托爾汗

——

光緒帝

哈瓦圖猷斯汗

——

宣統帝

大清順治元年、大明崇禎十七年(

1644年)三月,大明王朝中樞政權覆滅於農民起義的激烈戰爭中,四月,清軍入關,從此展開了對於中原天下的爭奪。至大清康熙元年、南明永曆十六年(1662年),永曆帝在雲南遇害,清朝得以基本統一全國。大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軍收復臺灣,全國統一。清朝成為最後一箇中華大一統王朝,“大清”的國號,也隨之成為中華大地廣袤疆域的代稱。

清朝的正式國號是什麼?

至於以後的對外交往,清朝最初的自稱是

“大清”、“中國”混用,例如中俄《尼布楚條約》中,漢文內容裡就使用了“中國”、“中國大皇帝”的自稱。對於外藩及朝貢體系下的諸國,清朝則以“天下共主”的姿態自稱“天朝”、“上邦”、“我大清”,固執地抱著“泱泱大國”的名號和虛榮不肯放鬆。

二百年後,隨著鴉片戰爭的炮火,清朝的國門逐次被西方列強所開啟,被迫以既不甘心又不能相抗的心態和列強們展開媾和、簽約、交流,這時候,清朝再也不能用

“天朝上國”的姿態來面對船堅炮利的“西夷”們了。但是為了那幾乎不存的顏面和虛無的自尊心,此後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清朝使用的自稱依舊是“大清”、“中華大清國”、“大清國”等等,這也是晚清時期,清朝對外交往中,正式的國名。

清朝的正式國號是什麼?

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

1912年2月12日),在最後一次朝會儀式上,清朝的實際最高統治者隆裕皇太后葉赫那拉氏(慈禧侄女、光緒帝皇后)以年幼的宣統帝名義頒佈皇帝退位詔書,向全世界宣佈大清皇帝退位、並贊同五族共和,清朝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含後金和入關前的清朝歷史)至此宣告結束,“大清”的名號也隨之走進了歷史長河中,五千年的中華大地,開始了他新的歷史程序。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清朝

“大清”的國號中,“大”字不是敬稱和尊稱,而是實實在在的國名組成部分,“大清”才是清朝的正式稱呼,而不是簡單的直接稱“清”。這個雙名國號,傳承於大明的國號,而大明國號的由來則沿襲於大元。

清朝的正式國號是什麼?

大元至元八年、宋

鹹淳七年

1271年

),

元世祖忽必烈依據《易經》裡的

大哉乾元

”之內容,把國號從“大蒙古國”改為“大元”,這是中華歷代王朝中,第一個在國號前加“大”字,成為正式稱謂的朝代。而後繼的明朝,也遵循大元的例子,建國號為“大明”——“於國號前加“大”字,始於大元,而我朝因之。”《

湧幢小品

·卷二“國號”

。朱國禎》。至於後世人們所稱的“大漢”、“大隋”、“大唐”、“大宋”等歷代王朝國號,其實都是當朝臣子對於國朝的敬稱,以及外藩臣子對於中華上朝的尊稱,以彰顯魏巍上邦之功業和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