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典故】:楚囚南冠

公元前584年,楚國子重率軍入侵鄭國,鄭國共仲、侯羽率軍和楚軍交戰,在晉國的幫助下,鄭國在汜之戰中大敗楚軍,楚軍狼狽潰退,很多楚人成為了鄭國人的俘虜。戰爭結束以後,鄭國為了感謝晉國的幫助,將一批被俘虜的楚人進獻給晉國。

【中華典故】:楚囚南冠

公元前582年,晉景公到軍械庫視察,忽然看到一個裝束奇特的人。就問邊上的人:“那個戴著南方帽子,戴著刑具的人是誰”。

邊上的人回答說:“那就是兩年前鄭國獻給我們的俘虜”。晉景公對這個在晉國兩年了,居然還保持著楚國人服飾的人,很有興趣,就命人將他帶過來,並讓人把他刑具去掉。

那人對著晉景公恭恭敬敬地行了兩次稽首禮。晉景公見這個人的行為舉止不像是一個普通人,就問他的身世,那人回答說:“我叫做鍾儀,是楚國的一個樂官”。晉景公又說:“那你還會奏樂麼?”,鍾儀回答:“這是我祖傳的職業,不敢忘,我也只會奏樂”。晉景公一聽,就命人拿來琴交給鍾儀。鍾儀調整了一下琴,就開始彈奏起來,琴聲悠揚,卻都是南方的曲調。

【中華典故】:楚囚南冠

晉景公邊聽鍾儀彈琴,邊問鍾儀:“你瞭解楚王麼,楚王是個怎麼樣的人”。鍾儀回答說:“君王的事情,小人一個樂官怎麼會知道呢?”,晉景公對這個答案不滿意,就又問了一次。鍾儀看沒辦法逃避了,就回答說:“楚王在當太子的時候,有太師和太傅教導他,早上有令尹子重給他上課,晚上有司馬子反給他上課,其他的,我就不瞭解了”。晉景公聽到這個回答後,覺得從鍾儀這邊應該得不到更多的資訊,就離開了。

【中華典故】:楚囚南冠

晉景公回到宮裡,把在軍械庫發生的事情以及跟鍾儀對話的內容告訴了範文子(士燮(xiè))。士燮聽完晉景公的講述後,說道:“這個鍾儀是個君子啊,說話時舉出先人的官職,這是不背棄根本;奏樂,奏家鄉的樂調,這是不忘記故舊;舉出楚君做太子時候的事,這是沒有私心;稱二卿的名字,這是尊崇君王。不背棄根本,這是仁;不忘記故舊,這是信;沒有私心,這是忠;尊崇君主,這是敏。

用仁來辨理事情,用信來保守它,用忠來成就它,用敏來推行它。事情即使很大,也必然成功。

君王何不放他回去,讓他結成晉、楚的友好呢”。於是晉景公就聽了範文子的建議,放了鍾儀,並且重禮相送,希望鍾儀可以促成晉楚交好。

後人用“楚囚南冠”的典故形容困居他鄉,懷戀故土,或指被囚禁的人。

【中華典故】:楚囚南冠

典故出處:

《左傳·成公七年》:

“秋,楚公子嬰齊帥師伐鄭。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鄭。。。。秋,楚子重伐鄭,師於汜。諸侯救鄭。鄭共仲、侯羽軍楚師,囚鄖公鍾儀,獻諸晉。”

《左傳·成公九年》:

晉侯觀于軍府,見鍾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使稅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問其族,對曰:“泠人也。”公曰:“能樂乎?”對曰:“先父之職官也,敢有二事?”使與之琴,操南音。公曰:“君王何如?”對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固問之,對曰:“其為大子也,師保奉之,以朝於嬰齊而夕於側也。不知其他。”公語範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言稱先職,不背本也。樂操土風,不忘舊也。稱大子,抑無私也。名其二卿,尊君也。不背本,仁也。不忘舊,信也。無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雖大,必濟。君盍歸之,使合晉、楚之成。”公從之,重為之禮,使歸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