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的出現是在東漢,為何在戰國出現了“紙上談兵”的典故呢?

說到紙我們都知道東漢的蔡倫造紙,不過在東漢之前就有紙,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但是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雖說蔡倫造紙有一定爭議,但不能否認蔡倫造紙的貢獻。可不管是西漢還是東漢,都是在戰國之前,這是毋庸置疑的。

紙的出現是在東漢,為何在戰國出現了“紙上談兵”的典故呢?

那麼既然戰國的時候沒有紙,為何會出現“紙上談兵”的典故呢。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這個典故並不是戰國時期才有的,而是後來才出現的,只不過具體時間很難考證。1979年林漢達編寫的《上下五千年》中“紙上談兵的趙括”,或許來源於此。

說起紙上談兵我們都很熟悉,這不僅僅是個典故,還是個成語。

紙的出現是在東漢,為何在戰國出現了“紙上談兵”的典故呢?

這個典故的意思是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對軍事瞭解非常多。公元前260年,秦國與趙國在長平激戰,這場對戰雙方付出的都很多,可以說是一場關乎國運的戰爭。

起先趙國這邊的主帥是廉頗,他的策略是固守,依託有利地形,消磨對方的實力和士氣,再伺機反攻。但這麼耗下去,趙國有點頂不住了,國君希望能夠速戰速決,可廉頗卻堅持不出兵,這下讓趙王生氣了,認為他膽子小。恰在這時,秦國就散播謠言,說秦國最怕趙括了,於是趙王就撤了廉頗,讓趙括繼任了。

紙的出現是在東漢,為何在戰國出現了“紙上談兵”的典故呢?

趙括沒有實戰經驗,只能靠之前死記硬背的那些東西了,結果幾十萬大軍全軍覆沒了,趙括本人也戰死了。

所以後來才有了紙上談兵這個典故,就說說趙括這樣的人,只會嘴上說,但又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其實是說得好唱得好,就是做不好。

這個典故可不是長平之戰發生後就有的,至少也幾百年出去了。

但關於趙括,不得不說一下,這裡面其實是有爭議的。如果把長平之戰的結果完全的怪罪到趙括身上,恐怕有失偏頗。

紙的出現是在東漢,為何在戰國出現了“紙上談兵”的典故呢?

本來趙國就打不過秦國,耗下去必死無疑。而且是趙王一門心思的要進攻,自廢武功,又聽信謠言,用了趙括。

再說了,趙括恐怕也不僅僅只會紙上談兵,否則趙王在如此關鍵大戰中敢啟用他,也是夠可以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