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秦國大功臣,商鞅被五馬分屍,張儀為何能善終?

君王想要成就大業,那就離不開賢臣的輔助,但伴君如伴虎,大臣們稍有不測,可能就會惹來禍害。戰國時期秦國之所以能強大,還因商鞅和張儀這兩個大功臣,一個推行商鞅變法,一個是出色的縱橫家,助力秦國逐步蠶食六國。

兩人成就都很高,但結局卻各有不同,

為何商鞅慘遭

車裂,五馬分屍而死,張儀卻能躲過一劫呢?

同樣是秦國大功臣,商鞅被五馬分屍,張儀為何能善終?

秦孝公招賢令一出

天下傑出青年紛紛前往

,商鞅就指出了富國強兵之術,讓秦孝公大為高興,支援他的變法。商鞅作為變法的策劃人,自然會和文武百官打交道,因此,他得罪的權貴比較多。

商鞅變法

犧牲了很多既得利益者的權益,而秦國原本的制度、習俗已經深入人心,這讓變法難度加大,那些貴族和大臣紛紛阻止,但在秦孝公的力挺下,變法才得以順利下去,秦國短期內快速強大起來,但反對的聲音依舊很多,他們不敢對秦孝公怎麼樣,只好將矛頭指向商鞅。

同樣是秦國大功臣,商鞅被五馬分屍,張儀為何能善終?

張儀就不同了

他是一個秦惠王時期的外交官

,去往各國充當說客,推行連橫之術,此時的秦國已經強大起來,六國組成了聯盟,對秦國的威脅非常大。因此張儀的使命很大,他需要拉攏各國君王的合作,從而瓦解合縱之術。

可見張儀並沒有什麼政敵

反而留下了很多好名聲

。秦國王室自然不會將他當成眼中釘,百姓們也希望能繼續打仗,如此一來,張儀在秦國內是備受歡迎的。

同樣是秦國大功臣,商鞅被五馬分屍,張儀為何能善終?

除了以上,商鞅和張儀的價值觀有所不同,商鞅為了變法的完整性,得罪了嬴駟太子,如果不是他提出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不去懲罰嬴駟的老師,恐怕不會有性命之憂。

張儀就不同了

,他是一個見風使舵之人,之所以失勢,還是因秦武王對他不太友好,為了怕身首異處,這才逃到魏國。

正因兩人有不同的理想政見,才導致兩人的下場不同,大家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