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敗公孫瓚的真正功臣,並非鞠義

三國時期的每一個大勢力,都與騎兵分不開關係,可以說得騎兵者得三國。比如董卓死後勢力誰最強?不是袁紹,而是公孫瓚。

有一次公孫瓚帶著數十名騎士出門,撞到了十倍於他的敵人,幾百名鮮卑騎兵。公孫瓚用的武器有點怪,他用的長矛兩個端頭都有刀刃,大概是雙頭矛一類。但效果很好,鮮卑騎兵被打得猝不及防,抱頭鼠竄,自此公孫瓚威名大震,鮮卑不敢入寇。

《三國志公孫瓚傳》: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殺傷數十人,亦亡其從騎半,遂得免。

這可能是三國首次騎兵對戰記載,而且打敗了天下聞名的鮮卑騎兵。在三國老百姓的認識裡,排名前三的精兵是並涼匈奴、湟中義從和八部西羌,如果有第四第五,就一定是烏桓和鮮卑突騎。

烏桓和鮮卑雖然同屬東胡族,但關係並不好,烏桓相對來說,與東漢政府接觸更多,自漢武帝時期,就設立了烏桓校尉,東漢時期,烏桓又大規模遷居於北平等地,經常受到東漢政府徵召。公孫瓚擊敗了鮮卑,自然受到烏桓部落追捧,公孫瓚從各族選拔精幹,組織成了一隻精英部隊,白馬義從。

《後漢書》: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

打敗公孫瓚的真正功臣,並非鞠義

與一般人想象的不同,劉虞當時實力也非常強,袁紹要奉他為天子與董卓對抗,也有抱大腿的意思。

劉虞有多土豪,獻帝逃出長安時,劉虞派兒子劉和帶了數千名騎兵迎接。三國沒有馬鐙,沒馬鐙的情況下訓練騎兵是非常難的事,如果只有幾十名騎兵,還有可能是漢人,數千名,那只有一種可能,烏桓義從。

《三國志公孫瓚傳》:劉虞得和書,乃遣數千騎詣和。瓚知術有異志,不欲遣兵,止虞,虞不可。瓚懼術聞而怨之,亦遣其從弟越將千騎詣術以自結,而陰教術執和,奪其兵。

董卓部下都是西涼胡族精銳,包含了以上所述三種精兵,劉虞為了漢獻帝,可以說把家底都砸上去了。

公孫瓚為了削弱劉虞實力,派公孫越率了一千名騎兵送給袁術,要他扣留劉和。數千再加一千,這恐怕是三國記載中最強大的一隻騎兵部隊,要知道諸葛亮在後出師表裡說,蜀國數十年經營,也才湊到一千多騎士。

袁術怦然心動,扣下劉和為人質,老實不客氣收下了這筆飛來橫財。孫堅當時在袁術麾下,他因此接觸到了北方騎兵作戰方法,並結識了一批騎兵人才,比如程普是右北平人,韓當是遼西人,他們應該就是公孫瓚送的這批騎兵之一。

公孫瓚與劉虞的矛盾也因胡族而起,劉虞要和戎,公孫瓚當然不肯,他靠抵禦鮮卑起家,連好鮮卑,勢必影響他在烏桓諸部中的威信。

這裡有個誤區,都以為袁紹打敗公孫瓚的功臣是鞠義八百敢死隊,很多人還對袁紹殺鞠義感到惋惜,其實並不是,如果鞠義真有那麼大能耐,袁紹怎麼可能捨得殺?

打敗公孫瓚的真正功臣,並非鞠義

界橋之戰失利後,公孫瓚損失並不大,他退兵後還能攻破劉虞就是明證,但沒想到的是,此舉非但沒有獲利,反而讓他變成了烏桓的敵人。

《三國志公孫瓚傳》:瓚軍敗走勃海,與範俱還薊,於大城東南筑小城,與虞相近,稍相恨望。虞懼瓚為變,遂舉兵襲瓚。虞為瓚所敗,出奔居庸。瓚攻拔居庸,生獲虞,執虞還薊。

閻柔自小生活在塞外,劉虞死後,他被推舉為烏桓校尉,發誓要為劉虞報仇。閻柔招募了上萬名胡騎,大敗公孫瓚設立的漁陽太守鄒丹,斬之,逼得公孫瓚只能死守易京。

漁陽聽起來不怎麼樣,可這是內遷烏桓部落的主要集聚地,喪失了這裡,意味著公孫瓚徹底喪失對烏桓的掌控力,也喪失了騎兵來源。僅僅一個界橋之戰,並不能徹底打擊公孫瓚,丟失漁陽才是根本。

《三國志》:柔招誘烏丸、鮮卑,得胡、漢數萬人,與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北,大破之,斬丹。。。瓚軍數敗,乃走還易京固守。

注:烏丸就是烏桓。

打敗公孫瓚的真正功臣,並非鞠義

烏桓校尉有多重要?袁紹死後,老曹對袁尚袁熙窮追不捨,嘴上說必須斬草除根,其實目的根本不在於此。袁尚袁熙逃到了烏桓,老曹寧肯冒險打白狼山之戰也要追,袁尚袁熙逃到相對弱小的遼東公孫度那裡,他反而不追了。

老曹心裡明鏡似的,只要烏桓還認袁家,有他們的資助,袁氏隨時死灰復燃,但到了遼東,則絲毫不足為懼,真正麻煩的是烏桓而非袁氏。

所以當閻柔投降時,老曹非常高興,直接認作兒子,還把曹丕叫過來,讓他以兄弟之禮對待閻柔。

魏略曰:太祖甚愛閻柔,每謂之曰:“我視卿如子,亦欲卿視我如父也。”柔由此自託於五官將,如兄弟。

打敗公孫瓚後,又得到閻柔等人效忠,袁紹一度成為最強勢力,有多強呢?比方說,官渡之戰前,袁紹手下有上萬名騎兵。

《三國志袁紹傳》: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

打敗公孫瓚的真正功臣,並非鞠義

騎萬匹,這是一個能令諸葛亮痛哭流涕,孫權跪倒唱征服的數字,雖然之後才會寫這兩家的騎兵發展,但提前做個預告。蜀吳兩國,是最重視騎兵,也非常會用騎兵的兩國,但偏偏苦於地域限制,不是缺馬,重點是缺人。

那時候想訓練一個優秀騎手,至少要十年,南方人有幾個從小騎過馬,所以諸葛亮和陸遜指揮步兵擊敗有大量騎兵的魏軍,那真是相當厲害,很了不起的成就。而他倆也生生給晉帝司馬炎造成一個錯覺,騎兵沒那麼重要,以至於西晉後來漠視騎兵發展,最終被五胡掀翻。

雖然誰也不知道蜀國吳國有了上萬騎兵,能不能幹翻曹魏,但擱在袁紹手裡,那真是糟蹋了,因為袁紹的騎兵戰術,非常死板,泥古不化。

前文說,三國是戰爭史上騎兵重要變革期,標誌就是騎兵可以突臉步兵了,成為了戰場上的霸主。但過去卻認為,騎兵打步兵是找死,比如春秋代表性兵書《六韜》。

《六韜》:騎者,軍之伺候也,所以踵敗軍,絕糧道,擊便寇也。。。凡以騎陷陣,而不能破陳。。。此騎之敗地也。

袁紹手上雖然有當時最強大的騎兵兵團,但他卻仍然視騎兵為輔助性兵種,只用於偵查、騷擾後方,所以他也就成了三國最典型的騎兵反面教材,官渡之敗也在情理之中。

沮授等人建議,迴避與曹軍決戰,派輕騎騷擾後方。三國志汙衊袁紹,說他沒聽,其實這麼“高明”的主意,袁紹怎會不聽呢,袁紹立刻派劉備率輕騎,南下許都騷擾。

《三國志劉備傳》:紹遣先主將兵與闢等略許下。曹公遣曹仁將兵擊先主,先主還紹軍,陰欲離紹。

不僅用錯了方法,還派錯了人,劉備是什麼人,一旦獲得自由,立刻脫離了袁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