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詳釋7梁惠王上3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詳釋7梁惠王上3五十步笑百步

1。3五十步笑百步

1。3[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1。3[通釋]

梁惠王說:“我對於國家夠盡心的了啊:河內鬧災荒,就把那裡的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河東鬧災荒我也這麼辦。考察鄰國的政務,不像我這樣為百姓操心的——鄰國的百姓並沒有越來越少,我們的百姓並沒有越來越多,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歡作戰,請讓我拿作戰來比喻。咚咚地為作戰計程車兵擂起戰鼓,刀刃劍鋒已經碰撞到一起,卻丟棄了盔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逃跑了一百步才停下來,有的逃跑了五十步就住了腳——因自己只逃跑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跑一百步的該怎麼看?”

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後面跑的人沒達到一百步罷了,這同樣是逃跑了。”

孟子說:“大王明白這一點,就不要指望百姓比鄰國多了。不佔用百姓的農時,糧食就吃不完;不使左一張網右一張網一個勁兒地進入大塘頻繁地捕撈,魚鱉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時令採伐山林,燒柴木料就用不完。糧食和魚鱉吃不完,燒柴木料用不完,這就使百姓養活家口安葬死者沒有怨言了。百姓養活家口安葬死者沒有怨言,就是王道的開始。五畝地的宅院,栽植上桑樹,五十歲的人能穿上絲衣了;飼養雞豬狗一類家畜不錯過它們繁殖生長的時節,七十歲的人能夠吃上肉了;一百畝的田地,不佔用耕種人的農時,幾口人的家庭就能夠不餓肚子了;認真地辦好學校搞好教育,反覆把孝悌的道理灌輸給孩子們,頭髮花白的人就不必在路上肩扛頭頂著東西了。七十歲的人能夠穿絲吃肉,百姓不挨凍受餓,這樣還不能統治天下,不會有這樣的事。豬狗吃著本該人吃的糧食也不知道控制,路上出現了餓死的屍體也不知道開倉賑濟;人餓死了就說這不怪我,怪年成不好,這跟刺人把人殺死了卻說這不怪我,怪兵器不對有什麼不同!大王這裡沒有吃不上飯的時候,這樣天下的百姓就會來投奔了。”

1。3[註釋]

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我對於國家,夠盡心的了啊。之,助詞,放在“寡人”與“於國”這個主謂短語之間,取消該短語的獨立性。於,對於。焉耳矣,助詞連用,增強語氣,這裡可釋作“的了啊”。

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河內鬧災荒,就把那裡的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河東鬧災荒我也這麼辦。河內,指黃河以北的今河南省沁陽、濟源、博愛一帶,當時是魏國的領土。河東,指黃河以東的今山西省西南部,當時是魏國的領土。河,黃河。兇,出現災害,遭受災害,鬧災荒。其,代詞,第一個“其”代指河內,第二個“其”代指河東。粟,黃米,借指糧食。亦然,也是這樣。亦,又,也。然,這樣。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考察鄰國的政務,(那些國君)不像我這樣為百姓操心的。察,考察。政,政務,這裡指國君治理國家。第一個“之”,助詞,的;第二個“之”,助詞,放在“寡人”與“用心”這個主謂短語之間,取消該短語的獨立性。者,……的。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鄰國的百姓並沒有越來越少,我們的百姓並沒有越來越多,什麼原因呢。破折號起連線轉折引起提問的作用,相當於“可是”。加,更加,越來越……。

王好戰,請以戰喻:大王喜歡作戰,請讓我拿作戰來比喻。好,喜好。請,請讓我,請允許我。以,用……來,拿……來。喻,比喻,打比方。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咚咚地為作戰計程車兵擂起戰鼓,雙方刀刃劍鋒已經碰撞到一起,就丟棄了盔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逃跑了一百步才停下來,有的逃跑了五十步就住了腳——因自己只逃跑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跑一百步的人,該怎麼看。填然,咚咚地。填,震耳的鼓聲。然,助詞,……的樣子,……地。鼓,為……擊鼓。既,已經,……之後。接,接觸,交接。甲,鎧甲,盔甲。曳,音yè,拖,拉。兵,武器,兵器。而,連詞,這裡相當於“就”。走,跑,逃跑。或,有的。破折號將說事與設疑提問聯絡起來,大致相當於“像這樣”“如果”。以,因。

直:只不過。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不佔用百姓的農時,糧食就吃不完。違,使……違背,實際是“佔用”。勝,舊讀shēng,盡,全。

數罟不入洿池:不使魚網頻繁地進入大塘捕撈。數罟,頻繁用網捕撈。數,音shuò,屢屢。罟,音gǔ,網。入,使……進入。洿池,大池塘。洿,音wū,水聚積的窪地。

斧斤,古代砍伐樹木的工具。斤,《說文》:斫木斧也。段注:“凡斫物者皆曰斧,斫木之斧,則謂之斤。”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這就使百姓養活家口安葬死者沒有怨言了。是,這。養,供養。喪,音sāng,喪事,作動詞,辦理喪事,安葬。憾,有怨言。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五畝地的宅院,栽植上桑樹,五十歲的人能穿上絲衣了。五畝之宅,相當於當下農村的“宅基地”的規定,是農耕社會發展副業養家之需。可以,能夠。衣,音yì,作動詞,穿著。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飼養雞豬狗一類家畜不錯過它們繁殖的時節,七十歲的人能夠吃上肉了。雞豚狗彘之畜,大致相當於今人說的雞鴨豬狗一類家畜。豚,音tún,小豬。《說文》:豚,小豕也。《方言八》:豬其子謂之豚。彘,音zhì,大豬。《說文》:彘,豕也。《小爾雅》:彘,豬也。雞豚狗彘,分別用作動詞,飼養雞飼養豚飼養狗飼養彘。失,錯過,錯失。其時,當令,它們繁殖和生長的時節。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一百畝的田地,不佔用耕種人的農時,幾口人的家庭就能夠不餓肚子了。百畝之田,孟子建議的針對農夫的專項規定,這是攜有數口之家的一位農夫耕種的土地份額。奪,失去,錯過,強佔。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認真地辦好學校搞好教育,反覆把孝悌的道理灌輸給孩子們,頭髮花白的人就不必在路上肩扛頭頂著東西了。謹,謹慎,猶言“認真”。庠序,古代的地方學校,也泛指實施教育的機構。庠,音xiáng。申,反覆告訴,反覆灌輸。之,指被教育的物件。以,拿,把。孝,善事父母。悌,善事兄長。頒白,夾雜著白髮,即頭髮花白。頒,通“斑”。負,背背(bèibēi)肩扛。戴,頭頂。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七十歲的人能夠穿絲吃肉,百姓不挨凍受餓,這樣還不能統治天下,不會有這樣的事。黎民,九黎之民,百姓。王,音wàng,以仁政一統天下。未之有也,沒有這樣的事。“未之有”即“未有之”,否定短語賓語前置。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豬狗吃著本該人吃的糧食也不知道控制,路上有餓死的屍體也不知道開倉賑濟;知,知道,想到。檢,檢點,制約,控制。塗,通“途”,道路。莩,音piǎo,餓死的人。發,開,開啟,這裡是“開倉賑糧”的意思。

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人餓死了就說不怪我啊,怪年成不好,這跟刺人把人殺死了卻說不怪我啊,怪兵器不對有什麼不同。則,就,卻。非,不是,不怪,別怪。歲也,判斷句,是年成的原因。歲,年歲,年成,這裡用作動詞,怪年成不好,是年成不好。異,不同。刺人而殺之,刺人而致死。之,代詞,復指“人”。兵也,判斷句,是兵器的原因。兵,這裡用作動詞,是兵器不好,怪兵器不對。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大王沒有怪罪年成不好的時候,這樣天下的百姓就會到您這裡來了。王無罪歲,大王沒有怪罪年成不好的時候,實際是說大王這裡沒有年成不好的時候,沒有吃不上飯的時候。罪,歸罪,怪罪,把責任推到……。斯,代詞,這,這樣。至,來到。焉,兼詞,您這裡了。

1。3[解讀與點評]

本章以往被命名為《五十步笑百步》,談論的是仁政與治國的關係問題。

梁惠王自我感覺國君當的很盡心,並列舉了自己採取移粟移民的舉措救災的事例來證實。他委屈地認為,“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他以為,自己這麼盡心國政,理應得到豐厚的回報,言語中大有怨天尤人的意味。孟子的話還是比較委婉的,以“五十步笑百步”道理告訴他不要與其他國家的國君攀比誰更盡心,然後將話題自然轉到用心施仁政上來。由此可見,孟子認為,當國君治理國家,重要的不在盡心不盡心,而在於是否施仁政。

“數罟不入洿池”給我們提供了資訊,孟子那個時代,人們已經利用魚網捕魚;也會引起我們的猜測,當時的魚網都用的是什麼“原料”,網韁、網線都用什麼製作的,網目有多大,怎麼用網捕魚。資訊告訴我們,那個時候人們就已經意識到生態可持續的問題,能提出“數罟不入洿池”的主張,並規定不允許捕撈小魚,猶如今天設禁漁期,這是可持續發展的政策。

“不違農時”之“違”,使……違,實際是統治者以國家的名義讓農民出勞役,使農民違農時。無憾,沒有怨言。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這句話中的“雞豚狗彘”,“豚”與“彘”都是豬,說一次不就可以了嗎,為什要出現兩次呢,二者有什麼區別嗎?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豚”不只是“小豬”,還包括“肉食豬”,它是供宰殺食肉的;“彘”不只是“大豬”,主要指種公豬和老母豬,是供繁殖用的。二者的用途不同,所以被當作兩個種類。

本章中孟子首次提出了“王道”這個概念,而且孟子認為,使民養生喪死無憾是“王道之始”。孟子還給出了五畝之宅、百畝之田等具體的操作方案,“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可見,孟子提出的王道正是使天下蒼生過上好日子之道。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只說出了宅基地的一個用途,當然還包括豢養“雞豚狗彘之畜”等等。

本章中孟子首次提出了重視辦學校,重視教育的問題,而且他強調的教育的首選項是“申之以孝悌之義”。這是什麼教育?顯然這就是德育。

“狗彘食人食”中的“人食”意思是“本該人吃的糧食”,言外之意是說在人還吃不飽的情況下,富人家裡的豬狗卻吃了本該人吃的食物,這是社會缺失公平正義的表現。

“王無罪歲”表面上是說大王沒有怪罪年成不好的事,實際上是說國家治理得好,沒有“狗彘食人食”和“塗有餓莩”的事發生。

“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的標點,同本篇第2章“~曰何以利吾國”的形式是一樣的,“非我也,歲也”與“非我也,兵也”是轉述他人的語言,並不是直接對話。

本章產生成語“棄甲曳兵”“五十步笑百步”“衣帛食肉”“庠序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