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戊戌變法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不想再戰,於是要同意日本提出的苛刻的條件,割地、賠款。日本提出賠300,000,000白銀,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臺灣哭聲一片,求祖國不要放棄他們。誰也不想割地,這是祖宗留下的。慈禧不管,讓光緒背鍋。大臣也不想揹負罵名。光緒很艱難。仗是不想打了,那就要同意日本的條件。但是條件太苛刻了。國內有聲音說繼續打,以逸待勞,不信打不敗日本。但清政府權衡利弊後,慈禧認為,列強不至推倒愛新覺羅家族,還會讓他繼續執政,最終同意割地、賠款。

光緒讓李鴻章去和日本談。戰敗國有什麼資格去談呀?李鴻章提賠100,000,000,不割臺灣,遼東半島,可以割彭湖列島。日本回200,000,000,而且必須要割要求的地。李鴻章說,雖然現在打不過日本,但下一輩、下下輩強大起來,不會忘記恥辱,請日本方做出退讓。李鴻章從感情出發。日本方稍微做出了一點退讓。賠款200,000,000 ,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及澎湖列島,並說這是談判,不是買菜,不用討價還價。最後,要皇帝簽字才生效。光緒很難。最後在條約上印上了玉璽。這是《馬關條約》,國內一片憤怒。這是喪權辱國的條約。

光緒不想變成亡國之君,積極尋求變法,改革中國。但改革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因為這很難說是誰的錯。這是幾千年封建制度的弊端,讓中國處於落後的地位。許多國家亡了,但積極尋求改革的國家,也有改革後走向新生的。比如日本明治維新,就透過改革,走向強大。翁同龢向光緒推薦康有為。雖然康有為其貌不揚,但聲如洪鐘,只要張嘴說話,就會被感染。他思想獨特。有許多先進的理論。比如建立君主立憲制,發展資本工商業,發展經濟。康有為小時候家裡給他請了老師,讓他像普通士大夫一樣考試當官過一生。他的老師也很有名。後來兩個人意見不一鬧掰了。

康有為經常寫奏摺,他想皇帝看了他寫的,感興趣,於是會請教他,因而可以出仕。但他這種平民,寫的奏摺是到達不了皇帝那裡的。有一次,康有為在北平,振臂一呼,開始在那裡發表演說,獲得舉人們的支援,並在奏摺簽上名字。呈給皇帝。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還有一次。康有為覺得在這裡奏摺送不到皇帝那兒,皇帝看不到自己的奏摺,有點灰心,想打包好行李回老家。但皇帝收到,看了激動萬分,想召見康有為,但奕訢不同意。因為康有為是沒有品級的。於是他讓翁同龢、奕訢、榮祿代他召見康有為,並提出問題,康有為都做了回答。他們也很滿意。慈禧的意見是,只要不妨礙權力,變法圖強是好的。光緒沒有把握變法一定會成功。但現在這個狀況,不改革不行,於是開始改革,從文教、政治、經濟方面進行一系列的改變。本來科舉制寫八股文。八股文主要重技巧,內容比較空洞。於是廢八股,改寫和時政相關的議論文。本來這些改革是進步的,但是士族還是不喜歡。因為他們讀四書五經,雖然九本書,但字不多,內容都熟了。作文考題他們都熟了,從古至今,考點也考遍了,也背了模板。現在改革,他們不適應。

變法前夕,翁同龢被革職了,這是慈禧做的,而且在他生日前一天。他是帝師,一輩子兢兢業業,地位是高的,是受人尊敬的,但是慈禧怕帝黨強大起來,影響到她的權利。本來慈禧是相信翁同龢的,他比較沉穩,小心。但他是光緒的老師,培養光緒,對光緒有厚望,光緒有困難也會請教老師,他們感情深厚。翁同龢畢竟是文人,權利沒有那麼大,掀不起太大波瀾。現在變法,慈禧擔心,於是將他革職,讓他回家,非常悽慘。

這次變法被稱為戊戌變法,是中國自救圖強的改革道路,非常不容易,光緒很勇敢,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