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困難?那就鑄造銀幣!探秘萬曆通寶礦銀錢

不久前,文瀚樂拍在翻看近些年主流拍賣會的資訊時,發現一個現象,普通的萬曆通寶銅錢拍賣價格只有幾千塊,而顏值糟糕的萬曆通寶礦銀錢,卻往往能拍到幾十萬,大家都是圓形方孔錢,憑啥萬曆通寶礦銀錢這麼獨特呢?難道就因為那點兒銀?

財政困難?那就鑄造銀幣!探秘萬曆通寶礦銀錢

明神宗朱翊鈞是明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年號萬曆,是的,《萬曆十五年》寫的就是他在位時的事。明神宗10歲就即位了,初期年紀小,政務交給太后和大臣們,也正是在這個階段,內閣首輔張居正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後來,明神宗勵精圖治,最終讓大明王朝煥發出最後的榮光,直到……張居正去世,他在位時間長達48年,超越了他的爺爺嘉靖帝。

最早的萬曆通寶銅錢,鑄造於萬曆四年,也就是公元1576年,有小平錢和折二錢兩種制式,大多數的萬曆通寶都是光背的,少數銅錢背後會有工、天、正等單字。不過由於鑄造量很大,目前普通的萬曆通寶錢,普遍缺乏特殊性,市場表現並不太好,但銀質的就完全不同了。

明朝自開國以來,就仿效元朝採用了紙鈔的制度,很長一段時間都禁用金銀和銅錢,但是這種無視經濟規律的貨幣政策,到了明朝後期已經難以為繼,急需要進行調整。而另一方面,到了明朝隆慶萬曆年間,財政方面的積弊,朝廷的用度比較困難,直接催生了張居正的變法改革。

財政困難?那就鑄造銀幣!探秘萬曆通寶礦銀錢

但是在萬曆即位初期,張居正變法改革尚未見到成效,而且改革初期也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這對於缺錢的朝廷來說是比較頭疼的。但是考慮到隆慶開關以來國內大量流入的白銀,使得鑄造銀幣的現實條件就不那麼遙遠了。

按照史書的說法,萬曆年間初期,“分遣太監為各路礦使,大開銀礦”,然後用白銀鑄造了礦銀錢。當時鑄造的銀幣種類比較多,有萬曆通寶背“礦銀”、“礦銀四錢”,以及背“二錢”、“五錢”、“八錢”、“九錢”等。其中小型的萬曆通寶銀幣和銅錢的尺寸差不多,背礦銀,但是由於當時採用的本土銀礦雜質較多,再加上翻砂鑄造方法的限制,導致銀質的萬曆通寶顏值非常低,完全不如普通的銅錢那麼精美。

或許正是由於礦銀錢的存在,以至於現在有些藏友分不清楚手中的萬曆通寶是白銅還是白銀的。在明朝的時候,白銀一兩大致為36克,銀幣的重量大致與背後標註的重量相符,而銅材本身由於密度問題,即使是相同的尺寸,重量也比純銀材材質的要輕一些。

財政困難?那就鑄造銀幣!探秘萬曆通寶礦銀錢

不過,萬曆通寶礦銀錢本身的鑄造量並不是很大,至少相對於銅錢來說,鑄造量要小很多很多,再加上後來戰爭原因,尤其是清軍入關以後,很多人選擇將銀質的萬曆通寶熔燬,最終導致萬曆通寶礦銀錢的存世量並不是很大。

現在的萬曆通寶礦銀錢由於材質的原因,鏽色有很多種樣式,但這並不影響這種古錢幣的價值體現,市場是明智的,從拍賣會的成交記錄來看,文瀚樂拍發現普通萬曆通寶的銅錢價格並不是很高,極少有突破萬元的,那些高價值的基本都是銀質的版本,動輒幾十萬起步,而且普遍顏值不高。

而對於那些普通的萬曆通寶銅錢來說,儘管這種銅錢放在明朝的眾多銅錢中並不怎麼顯眼,但是相較於宋朝和清朝的小平錢來說,很明顯萬曆通寶更具有收集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