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是一把刀:澶淵之盟後,宰相寇準居功至偉,卻被貶知陝州

北宋王朝一直以來面臨西夏、遼國、大金、蒙古等外部強敵的侵擾,除了宋太祖、宋太宗之外,一直處於防禦態勢。

公元1004年,大遼國舉兵南下侵入大宋,很快打到國都開封、澶州(今河南濮陽)一帶。

這一年恰為宋真宗景德元年,得到強敵抵近京師的訊息,大臣們都很害怕,主張遷都以避敵鋒芒,其中,王欽若主張遷都南京,陳堯叟主張遷都成都,說來和1000年後的蔣委員長的眼光差不多。

只有宰相寇準堅決主張抗戰,而且想拉著宋真宗一塊兒去,說只要皇上御駕親征,敵人肯定會撤去(“將臣協和,若大駕親征,賊自當遁去”),如果貿然遷都,必定天下人心惶惶,契丹人乘機深入,則大事去矣!

口是一把刀:澶淵之盟後,宰相寇準居功至偉,卻被貶知陝州

寇準主張親征王欽若主張逃跑

宋真宗也是驚疑不定,在寇準的勸說下勉強隨行,結果前線軍民聽聞皇帝和宰相親臨一線,群情激越,極大震懾了契丹軍隊(“踴躍歡呼,聲聞數十里。契丹相視驚愕,不能成列”)。

說是御駕親征,宋真宗卻沒有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的本事,他只是隨軍壯大聲勢,寇準全權負責軍事指揮,由於寇準行動中果敢堅決,指揮機智鎮定。宋軍在澶淵(濮陽西南的一處湖澤)一帶獲得大勝,斬獲頗豐,還射死了遼國大將軍撻覽。

在這樣的形勢下,本應乘機北進,收復失地。

由於,投降派擔心寇準大獲成功他們會被清算,在朝中再無立足之地,於是處處掣肘,並散佈關於寇準的流言蜚語。再加上宋真宗本來就沒打算御駕親征,也不是個進取的皇帝,只想守成過安穩日子,主張見好就收。於是,在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真宗同意和遼國講和,面對重重阻力寇準也只得作罷。

但是,宋真宗心裡面倒也明白,此次澶淵一戰,主要是寇準謀劃指揮得當,才能取得勝利,並就此換來邊境的安寧,於是對寇準愈發器重。

然而,沒過幾年,寇準卻被罷免了宰相之位,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原來,朝中有個叫王欽若的,為人兩面三刀、口蜜腹劍,人稱“五鬼”之一,出任參知政事的大官,在澶淵之盟之前,主張遷都南京,並同契丹人講和。寇準說動皇帝親征之後,奏請讓王欽若出守天雄軍,在現在的河北,王欽若認為自己是受到了屈辱。

宋遼戰爭停頓之後,王欽若也回到了朝廷繼續任職,王欽若雖然一直覬覦寇準的宰相之位,但前宰相王旦和寇準等認為王欽若這個人心術不正,始終阻擋他成為宰相。

口是一把刀:澶淵之盟後,宰相寇準居功至偉,卻被貶知陝州

王欽若眼見此時寇準功績赫赫風頭正盛,便以退為進,請求辭去參知政事職,改任資政殿學士,以求自保,以便待時而動。

宋朝宰相當時有兩位,有一段時間, 寇準獨居相位,政令往往獨斷專行,對於官員任免也經常按照他個人的意願施行。寇準的這些作為引發朝野官員的反感,而宋真宗認為寇準有功,一時不好駁寇準的面子,還對他多有優待。

中國的封建王朝歷來存在皇權和相權的爭奪,王欽若察言觀色,認為現在正是挑撥宋真宗和寇準關係的機會來了。

有一天群臣上朝的時候, 寇準有事奏請之後先行退下,宋真宗面含微笑,一直目送著寇準的身影離去。

王欽若乘機對宋真宗試探道:“萬歲您這麼敬畏寇準,是不是因為寇準有匡扶社稷的大功啊?”,宋真宗點頭稱然也。

口是一把刀:澶淵之盟後,宰相寇準居功至偉,卻被貶知陝州

王欽若劇照

王欽若接著用心險惡地說:“澶淵這一仗,陛下不以為恥,反而把寇準視為功臣,為什麼呢?”,宋真宗一時驚愕地看著王欽若,問他“何出此言?”

王欽若見機會已經成熟,接著說:“城下乞盟,在古代是一種可恥的行為,《春秋》裡面有明確表述。澶淵一戰,正是城下之盟啊!陛下您以大國天子之身御駕親征, 反而與番邦外夷小國簽訂了城下之盟,難道不是可恥嗎?這可正是寇準的過錯啊!”

聽完王欽若這段話,宋真宗的臉色通紅,又變得煞白,可謂又羞又怒,一時竟無言以對。

王欽若看到宋真宗已然進入圈套,繼續下猛藥說:“陛下可曾聽說過賭博的,賭徒錢即將輸光了,卻還要故作瘋狂地傾囊下注,這叫‘孤注一擲‘。 陛下正是寇準的孤注,這是寇準置陛下於險地而謀求個人的榮譽啊!幸運的是陛下您洪福齊天,才免於失敗的結果,這哪裡有他的功勞啊?!”

宋真宗滿臉漲紅,憤憤地說:“ 朕知道了!”拂袖而去。

王欽若的這一段說辭,可謂歹毒之至,“澶淵之盟”的確是雙方妥協的產物,但

限於雙方實力和當時的政治軍事環境,這已是最好結果。如果不是寇準鼓動宋真

宗御駕親征,皇帝宰相親臨一線鼓起大宋軍民決一死戰的勇氣和信心,而採用他王欽若的主張遷都南京避敵鋒芒的話,北宋就此消亡也說不定。

王欽若正是抓住了,軍事威脅暫時緩解,涉及宋遼關係等軍國大事,宋真宗身為皇帝,難免考慮一些複雜的問題的現實情況,進行挑撥離間,顯然,他成功了。

此後,宋真宗對寇準越來越冷淡,直至罷免了寇準的宰相職位,令他以刑部尚書出知陝州(今河南三門峽西),後又轉知天雄軍(就是王欽若曾去的那個地方)。

寇準被罷免後,契丹人也得到訊息,契丹使者路過寇準防地,故意拜見寇準問:寇大人德高望重,才能卓越,怎麼不在中樞任職啊?

口是一把刀:澶淵之盟後,宰相寇準居功至偉,卻被貶知陝州

寇準7歲,走了三步寫的詩

明顯是挖苦和挑撥的話。

寇準回答道:我朝天子,因為朝廷沒啥大事兒(需要我這種人處理),特地派我來此,掌管北門的鑰匙,你不要想太多!

我們且不論功過,單從寇準和王欽若的話語就能看出,兩者的胸襟氣度和立足點,寇準的光明磊落一心為國和王欽若的卑劣醜行形成鮮明對比!

人是複雜的,都有弱點,王欽若很好地揣摩和利用了宋真宗的弱點,成功搬倒寇準,當上了宰相(王欽若為謀相位醜行很多,這裡不一一贅述)。只說澶淵之盟後,牽涉寇準的一段公案。

用現在一句俗語就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種事情歷朝歷代都有,我們身邊也經常發生。

歡迎大家溝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