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太宗冊立劉豫

劉豫很想當傀儡皇帝,不過他同粘罕並無直接往來,只好以重金賄賂撻懶,要他出面推薦。張匯《金虜節要》記載說:“金人自陷山東,撻懶久居濱、濰,劉豫以相近奉之,尤喜。撻懶曾有許(劉)豫僭逆之意。”[4]粘罕的心腹、西京留守高慶裔聽到這個訊息以後,馬上告訴了粘罕。撻懶是粘罕的堂叔,身份很高,在金太宗面前很有影響力。重立傀儡政權,是金太宗的旨意。為了把扶植劉豫的功勞搶到手,高慶裔給粘罕出了許多主意,為粘罕所接受。於是,粘罕派高慶裔前去活動。高慶裔離開雲中(今大同),經燕山(今北京)、河間(今仍其名),到達了劉豫的老家景州(今東光)。他在景州會見了當地的官民,“諭以求賢建國之意”。與會的人不瞭解高慶裔的意圖,都嚇得不敢講話,紛紛表示不知本地有什麼賢人可立。高慶裔透露說,本郡的劉豫便是賢人。景州的官吏和民眾,都懼於高慶裔的權勢,誰也不敢提出異議,都表示贊同。於是高慶裔令景州“列狀舉之”,就是撰寫出推舉狀文,以示其真實可信。後來,高慶裔又到了德州(今德州將陵縣)、博州(今聊城縣)和東平(今仍其名),也採用同樣的辦法,炮製出許多推舉劉豫的文狀。

金太宗冊立劉豫

高慶裔攜帶這些推舉狀回到了雲中,向粘罕出示了這些推舉狀,以證明各州郡“共戴劉豫之意”。由於在此以前,有過劉鍺、張邦昌拒絕推薦之前例,故此粘罕要高慶裔攜帶這些推舉狀去濟南,同劉豫說明情況,聽取他本人的意見。對於劉豫而言,這是他求之不得的夙願,不過劉豫卻假惺惺地提出,前知太原府張孝純更為合適一些。粘罕表示,既然有那麼多的州郡舉薦,劉豫甚得人心,就選劉豫作為物件吧。不過此事關係重大,不是粘罕所能決定的。於是粘罕派元帥右監軍兀室(即完顏希尹)趕快回到上京,向金太宗作如實的報告,得到了金太宗的批准。由此可知,要劉豫當傀儡皇帝,最初是撻懶提出的,後來則是由高慶裔一手精心策劃的結果,粘罕在此事上反而佔了先。這是一場典型的盜用民意的醜劇,卻為後世許多政治野心家所模仿、採用,屢見不鮮。

建炎四年(1130)七月二十七日,金國派高慶裔、韓昉為皇帝的使節,冊立劉豫為大齊皇帝,以大名府(今仍其名)為都城。冊文見載於《三朝北盟會編》卷141,又見於《大金國志》卷32,以前者的文字比較準確。冊文是由高慶裔撰寫,用金太宗的口氣,講述了冊立劉豫的原委和目的。

金太宗冊立劉豫

金太宗在冊文中指出,趙氏宋朝多次背盟“陰起事端”,使金國不得不多次派兵南下,“詰茲敗類”。金太宗稱:“朕公於御物,不以天下為己私;職在牧民,乃知王者為通器。”金國雖然佔領了中原地區,卻“無並爾疆,以示不貪之德”,故而“建楚新封,守宋舊服,庶能為國,當共息民”。從金太宗的上述表白中不難看出,金國扶植張邦昌、劉豫傀儡政權的目的,是代替金國來統治中原地區,與中原政權實行的“以夷制夷”政策是一致的。

金太宗在冊文中指出,張邦昌是一名“懦夫”,“難勝重任”。希望劉豫能以此為鑑,妥善治理中原,“罷無名之徵,捐不急之務,徵隱逸,舉孝廉,振紀綱,修制度,省刑罰而去煩酷,發倉廩而息螽螟,神人以和,上下協應”。構建一個上下相安的太平盛世。能夠實現這個目標,便可以減少金國的後顧之憂。

金太宗在冊文中指明瞭劉豫政權的性質和地位。“國號大齊,都於大名府。世修子禮,永貢虔誠。付爾封疆,並以楚舊。更須安集,自相修居。爾其上體天心,下從人慾,忠以藩王,室信以保邦圻。”[5]這就是說金朝明確規定了劉豫的傀儡政權名叫大齊,以大名府為都城,其統治的地域與張邦昌相同。即黃河以南的中原地區。劉豫是金太宗的兒皇帝(世修子禮),大齊政權是金國的藩屬(忠以藩王)。

金太宗冊立劉豫

冊立劉豫的玉冊,共66方。每方刻字兩行,文字陰刻,字內填金。可知金國對冊立劉豫一事相當重視。劉豫冊立之初,“奉金正朔,稱天會八年”。所謂正朔是指曆法、年號而言,通常每一獨立的國家,都要有自己的歷法和年號,特別是年號更為重要。劉豫的大齊使用金國的天會年號(金太宗的年號),足以證明它不是一個獨立的政權。次年(1131),始以阜昌為年號,改天會九年為阜昌元年。

劉豫被冊立以後,立刻封其母翟氏為皇太后,封其妾錢氏為皇后。錢氏“宣和間為御侍,出宮後為賊所掠,賣身與豫,為針線婢,故宮庭事,豫皆取法於錢”。[6]錢氏於宋徽宗朝做過宮女,對宮廷之事比較熟悉,劉豫封錢氏為皇后,便於建立後宮制度,極力效仿宋朝宮廷舊制,以滿足劉豫之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