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他不死,李淵就沒資格稱帝,死後人們修廟紀念他,名字很耳熟

七月,秦王俘建德至京師,斬於長安市,年四十九。自起軍至滅,凡六歲,河北悉平。——《舊唐書。竇建德傳》

倘若他不死,李淵就沒資格稱帝,死後人們修廟紀念他,名字很耳熟

公元621年的5月28日,秦王李世民帶領部下軍隊在虎牢關發動了一場“斬首行動”。而這個“斬首”的目標,就是夏王竇建德。但是在此之前,他的目標其實是鄭王王世充,但夏王竇建德知道王世充被圍,即可便前往相救,最終引火燒身。

而李世民的這虎牢關之戰,可以說是唐朝統一全國的征程中最重要的一次戰役。但要了解始末的話,我們就先要從隋朝之後的那個“小三國”說起了。在隋覆滅之後,中國曾短暫的出現過一段“三國”時期。

倘若他不死,李淵就沒資格稱帝,死後人們修廟紀念他,名字很耳熟

這三國就是以李淵為首的唐國,以竇建德為首的夏國以及以王世充為首的鄭國。說起來最終是李淵得了天下,王世充暫且不論,但若不是這虎牢關一戰李世民殺了竇建德,這歷史上的唐朝說不得就是竇夏朝了。只因竇建德在這三國之中,其實是最得民心的那一位王。

為何會這麼說?只因在隋末的那些各路英雄豪傑之中,這竇建德是至今還擔任這“仁義”二字的一方首領了。至今為止,稍微關注一下隋末歷史的人都會對這個名字很耳熟,甚至還有人為其建廟來紀念他。

倘若他不死,李淵就沒資格稱帝,死後人們修廟紀念他,名字很耳熟

說到竇建德的仁義,就要從他的家世講起。他出生於公元573年的中原河北,其家族世代躬耕,父親就是鄉中即為敬重之人。只說他父親去世的時候,各路鄉間竟是來了千多人為其送葬,便可看出其父極得民心。

竇建德也繼承了其父的品質,為人仁愛忠實。後來公元611年的時候,隋煬帝在全國徵兵,只為北上討伐高句麗。竇建德身強體壯,也有著一番建功立業的心思,於是也就前往投了軍,又被任命為二百人長。

也正是因為他當二百人長期間,隨軍徵兵的時候發現山東正在大鬧饑荒。百姓本就因著災難而水深火熱,可朝廷卻一要繳納賦稅,二要徵兵,多數山東百姓就這樣家破人亡。

倘若他不死,李淵就沒資格稱帝,死後人們修廟紀念他,名字很耳熟

心懷仁義的竇建德見到這樣的場面,心中極為憤慨。於是他乾脆就帶上了自己手下的百人,落草為寇。專門收留那些沒有家產的,或者是家中獨子又被強行徵兵的人。幾年的發展下來,倒也真成了一方勢力。

史料記載,竇建德為人生活簡樸,即使是稱王之後也不驕奢。而是依舊吃糙米,穿布衣。也不貪財,每逢戰役打了勝仗後,所獲的戰利品俱都會分給手下的將士,從不大包大攬。

而最令人稱道的,就是他從不輕易殺人。每次擊敗一個稱王的敵人之後,就會將那王的宮女們遣散回家,而對手王朝中的大臣們。只要真有本事,便從不心懷芥蒂,給予重用。若是不願,也不強逼。

倘若他不死,李淵就沒資格稱帝,死後人們修廟紀念他,名字很耳熟

後他建立夏國之後,因著自己出身農家,十分知曉百姓的苦楚。行政從來都是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其軍隊的紀律,也算是所有的軍隊之中最為嚴明的,他手底下的軍隊從未出現過什麼搶奪財務的事情發生。

但竇建德此生最大的錯誤,就是王世充在被困洛陽城的時候,他離開了自己多年的根據地河北。親身前往去救,若說是唇亡齒寒這倒也沒錯。王世充被殺之後,唐定不會放過他的夏。

但他錯就錯在自己親身前往,還猶猶豫豫。以至於大好的形勢,反倒被李世民這樣一個小兒給扭轉了。不過竇建德在臨死之前,說的那句話倒也真符合了他的性格,處死之際他大笑道“英雄末路,倒也瀟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