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張 ‖ 振興儒學——廣川董仲舒世家

董仲舒,廣川人(今河北棗強縣境內),自幼聰敏好學,尤其喜歡研讀《春秋)之學。在西漢初,孔子所創儒學“五經”中,惟《春秋》學的傳人最少,幾成絕學。董仲舒精研細思,很早就成為《春秋)之學的專家,在景帝時被聘為《春秋》博士,負責向太學生們講解《春秋》。當時的教學方法是:“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漢書》卷五十六)即老師教—批學生,這—批學生再去教另一批學生。許多學生都見不到董仲舒的面,原來他在任博土期間,從來沒有離開過學館,“三年不觀於舍園”(同上),故而不得一見。教學相長,在這幾年中,董仲舒的學問又有大的進步。

程張 ‖ 振興儒學——廣川董仲舒世家

董仲舒學習和研究儒學,不僅僅停留在講解傳授上,而是堅持身體力行,“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同上),將孔子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做的思想,貫徹執行得很好,贏得了太學諸生的尊重,皆以師禮待之。武帝繼位後,大力延攬人才,“舉賢良文學土前後百數”(《雙書》卷五十六)。於是,董仲舒向漢武帝上了一篇關於重視《春秋》大義的對策,其中說:“《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治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同上)在希望朝廷重視儒學的同時,摒棄那些“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這就是著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漢武帝當時正在大力鞏固和加強中央集權,董仲舒的意見正合他意,遂“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漢書》卷六),從此奠定了儒家學術在封建社會的統治地位。

程張 ‖ 振興儒學——廣川董仲舒世家

漢武帝在接到董仲舒的對策後,曾兩次下詔諮詢,董仲舒都能給予圓滿答覆。武帝很賞識他的才華,不僅採納了他的意見,還封他為江都相,作易王的輔臣,易王是漢武帝的哥哥,一向驕橫,為人好勇鬥狠,是出了名的“雄王”;董仲舒到任後,以儒家的禮教來教導他,使易王逐漸改變了粗魯野蠻的品行,同時也贏得了易王的尊重。當然董仲舒的用意主要還是在於讓易王以仁義自勵,以禮法自律,不要有僭妄之圖,以配合漢武帝的“削藩”政策。有一次,易王和董仲舒閒談,說:“勾踐與大夫洩庸、種、蠡謀伐吳,遂滅之,孔子稱殷有三仁,寡人亦以為粵(越)亦有三仁。”董仲舒馬上就反駁了易王認為“粵有三仁”的說法,指出:“粵本無一仁者。夫仁人者,正其謀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以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伯,為其先詐力而後仁誼也。”以此勸導好勇的易王放棄奸狡勇武。易王接受了這個說法。

董仲舒在郡國裡為相,還喜歡用《春秋》中的記載,尤其是那些“災異之變”所表示的吉凶休祉來治國。譬如大旱,就認為是“天屯其膏”,是有小人作亂,要求肅清奸佞,即所謂“閉諸陰,縱諸陽“。這當然是無稽之談,但也偶爾有湊巧的時候,被視為靈驗。董仲舒很相信這套“災異”學說,而且還要把這種學說推廣到天下。恰巧碰上遼東高廟、長陵高園殿二處皇家陵園著火,董仲舒就照搬《春秋》之變,附會解釋這種災異所預示的吉凶。奏章尚未寫成,當時的大臣主父偃來拜訪董仲舒,見到這篇文章後,非常嫉妒,就把這篇奏章從董仲舒家偷走,獻給漢武帝以邀寵。議武帝就把這篇文章拿給到奏章裡而有諷勸朝政的話,以為不合禮法,而且也不知道是老師所寫,就上書武帝,稱其文非常愚不可及;武帝覽奏後大怒,窮究其事,把董仲舒牽扯出來,最後依律定為死罪。不過武帝念他有才,為國建下奇功,下詔赦免了他。董仲舒經此大創,心膽皆寒,“終生不敢復言災異”(《漢書》卷五十六)。其所著《災異之記》也付之一炬。

程張 ‖ 振興儒學——廣川董仲舒世家

董仲舒為人剛正耿直,與同學《春秋》的公孫弘關係不和。公孫弘當上丞相後,董仲舒認為此人靠阿諛奉承起家,很是瞧不起他。公孫弘懷恨在心,伺機報復。膠西王劉端是武帝的哥哥,此人與易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尤其殘暴乖戾,朝廷派去的輔臣,屢屢被其陷害,公孫弘挾私報復,就上奏武帝讓董仲舒去作膠西相,還說這個位置除了董仲舒外誰也不能勝任。武帝即令董仲舒為膠西相。

董仲舒到任後,沒想到膠西王劉端雖然驕恣不法;但是對董仲舒卻尊敬無比,優禮有加。不但客氣,而且言聽計從。董仲舒也以身作則,“正身以率下,教令國中,所居而治”(同上),膠西王的形象大有改善。不久,董仲舒年老多病、辭職回鄉,專門“修學著書”。後來死在家中。

董仲舒是漢代儒學振興的重要人物。漢代推祟孔氏,抑黜百家,立官學,舉茂才孝廉,這些政策和措施都是董仲舒發起制訂的。在秦滅儒焚書之後,《六經》離析之時,董仲舒發憤苦讀,用心推廣儒學,最終使儒家立於百家之首,其功甚巨。

程張 ‖ 振興儒學——廣川董仲舒世家

董仲舒為人廉直,舉家習儒,不治產業。一生所著,除上奏疏文共計123篇外,還著有《春秋傳》《聞舉》《玉杯》《蕃露》《清明》《竹林》等數十篇,共計十幾萬字,對後世儒學有較大影響。其代表作《春秋繁露》17卷,成為儒學的重要經典著作之一,流傳至今。

董仲舒死後,家人遷往茂陵居住,但家學傳承不斷,子孫皆習儒學,都擅長《春秋》公羊學。董氏後人以儒學精通而做官的不乏其人。

程張 ‖ 振興儒學——廣川董仲舒世家

董仲舒的學生有幾千,最出名的有蘭陵(今山東即墨)人褚大、同殷忠,溫(今河南溫縣)人呂步舒,三人不僅學問好,也很會做官。尤其是呂步舒,官至長史之職,辦案時“以《春秋》之義正之”,(同上)得到武帝的讚許。其他弟子做官做學問有起色的多到百數以上。

主要參考文獻

《史記》,中華書局標點本。

《漢書》,中華書局標點本。

閱讀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