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保持沉默》看精神質人格養成: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天使折了翼便是魔鬼——《保持沉默》

01:電影劇情簡析

“你先數到100,再來找媽媽好不好?”

“1。。2。。3。。4。。”

99。。100。。。媽媽你在哪裡?吉米·托馬斯怎麼也沒想到,媽媽這一躲,就花了他幾十年的時間去尋找。

以上是在某慈濟院門口發生的一幕,也是電影《保持沉默》中的一個橋段。這位母親很機智地把孩子騙到慈濟院門口,再透過捉迷藏的方式將孩子送進裡面,至於什麼時候把孩子領回來,她似乎沒有思考過。

從電影《保持沉默》看精神質人格養成: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為了追求自己的明星夢,她狠下心與經紀公司簽下合同,拋棄孩子從而使自己專心投入於演藝事業,朝她光芒萬丈的夢想進發。

被遺棄的孩子似乎都過得很艱苦。這孩子在慈濟院裡受到了夥伴們排斥、譏笑、欺負;被驅逐到角落、被趕到隨時都會融化的薄冰上,忍受了這年紀本不該有的痛苦;而另一邊,母親的演藝事業蒸蒸日上,取得了一定成就,逐漸成為萬人敬仰的大明星。

從電影《保持沉默》看精神質人格養成: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有一天,這個小孩被美國的一對夫婦領養,本以為他將要開啟人生新篇章,誰料到養父母比慈濟院的小朋友愈加過分,不僅虐待他還家暴他。可怕的是,養父還對他進行了性侵,經歷了這些以後,他內心對這世界徹底絕望,當自己逐漸具備反抗的能力後,這種想法逐漸演變成——復仇。

他故意製造一起車禍,謀殺了他的養父母;他回到國內,尋找那個紅遍一時的大明星,也就是那位狠心拋下自己的母親,進行復仇。他闖入了母親的化妝室,在她上臺首演的當天,與她發生爭執,並在糾纏中用水果刀把她刺傷,畏罪潛逃。

影片最後:吉米·托馬斯承認了自己的罪行,沒等警察逮捕他,就絕望地從高樓縱身躍下,以死給電影劃上了句號。不過劇情有些爭議,有人認為這孩子不是大明星萬文芳的親兒子,而是她兒子的好朋友。但過於糾結細枝末節就掉坑裡了;

從全篇來看,這是一部以“弒母”為主線的電影,而驅使小男孩長大後殺害自己母親的根源,正是他童年的遭遇。

從電影《保持沉默》看精神質人格養成: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影片中男孩的成長過程,符合心理學中提到的“精神質”人格特質,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顆純潔的種子,那家庭環境、社會關係、童年經歷就是這個培養皿裡的土壤,長期汲取這類營養,最後催生出一朵毒花。讓他產生行兇報復念頭的驅動力,正是處於這類人格支配下的大腦。

從父母懷裡——孤兒院——美國養父家,從享受母愛到被欺負——孤立排擠——虐待和被性侵,這一切的經歷孕育著走向極端的他,最終他養成“精神質”人格,向親人們吹響的復仇號角。

02:何為“精神質”人格?

1.首先,來認識“人格”(personality)

通常認為,人格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統合模式,這個獨特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

H。J艾森克在《人格的維度》一書中也給出了他的理解:

“人格是生命體實際表現出來的行為的模式的總和”

;包括認知(智力)、意動(性格)、情感(氣質)和軀體(體質)四個主要方面。

從電影《保持沉默》看精神質人格養成: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用拆詞法把它拆開,可以解讀成“人性+品格+其他”的結合。人格具有穩定和持久的特徵,古人常說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指的就是人格穩定不易變動,人的人格一旦形成,很可能一生都不會改變。

電影中的小男孩,其人格在童年悲慘經歷中逐漸形成並固化,以至於後來發生的一切,都無法改變他對世界的看法——這世界就是罪惡之源。

2.其次,“精神質人格”指的是什麼?

“精神質人格”同樣來源於心理學家H.J艾森克提出的“人格三因素模型”,它是人格的現代特質理論之一。他所提倡的人格三個因素是:

①外傾性 (extraversion),它表現為內、外傾的差異;

②神經質(neuroticism),它表現為情緒穩定性的差異;

③精神質 (psychoticism),它表現為孤獨、冷酷、敵視、怪異等偏於負面的人格特徵。

區別於神經質人格,精神質它代表一種倔強固執、粗暴強橫的特點,而神經質只指情緒的穩定性。

從電影《保持沉默》看精神質人格養成: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艾森克的人格問卷

(1)精神質人格的兩種表現維度:

研究稱:“精神質”也可用維度來表示,從正常範圍過渡到極不正常的一端,它存在於所有人身上,只是因為程度不一樣而已。

其中,表現強烈的人(P分高者)表現為孤獨、不關心他人、心腸冷酷、缺乏情感等特點;表現較微弱的人(P分低者)表現為溫柔、善感等特點。

如果個體的精神質表現出明顯程度,則易導致行為異常。

從電影《保持沉默》看精神質人格養成: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這裡糾正了我們一個認知誤區:精神質人格並不是部分人有,而部分沒有,它存在於每個人身上,並且會根據激發的誘因而表現得強烈過微弱,如強烈則精神質在一個人身上呈顯性,反之隱藏。也就是說,當得分高時你呈“精神質人格”,得分低時你也擁有該人格,只是它不在你身上表現。

(2)精神質人格的其他表現:

“精神質人格”表現衡量標準是:個體是否具有一些變態的、反社會(antisocial)的性格特徵。那麼,擁有這種人格的孩子,會有什麼樣的顯性行為呢?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特徵之外,精神質的人具體表現還有:

從電影《保持沉默》看精神質人格養成: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①以自我中心、倔強、固執、衝動、敵意、攻擊性、懷疑、精神病態和反社會;

②傾向於獨身,不關心人;典型的Trouble Maker,感覺無處安放;殘忍不人道,缺乏同情心;對人抱敵意,哪怕是親友;

③強烈的進攻性,即使是喜愛的人;喜歡一些古怪的不平常的事情,不懼安危,喜惡作劇,愛搗亂。

吉米·托馬斯對於母親萬文芳,展現的最強烈的是進攻性的愛。童年被遺棄的陰影在腦海裡揮之不去,孤獨感、缺少關愛讓他迫切想把母親就在身邊,索性拿起水果刀讓她永遠睡去,換一種形式陪伴自己。

從電影《保持沉默》看精神質人格養成: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03:高分“精神質人格”是如何養成的?

(1)一個足以滋生它的家庭環境或氛圍

精神質人格為何在孩子的身上表現出來?那可能和家庭環境有關。

《社會學習理論》指出:童年的早期階段,父母教養的態度及行為是兒童觀察和效仿的主要物件,父母為兒童提供榜樣。

父母的所做所為,會潛移默化地成為孩子心裡的模仿物件,如果父母負責、耐心、溫柔、積極、正能量,那麼孩子也會變得勇敢負責,朝正面強化方向發展;相反,如果父母不負責、謊話連篇、暴躁、負能,那孩子也會效仿,從而表現出一樣的行為。

思維上的認知和類似行為的積累,讓他們逐漸朝著精神質人格發展,這種趨勢如得不到及時阻止,就會變得愈加強烈,“精神質”也根深蒂固。

從電影《保持沉默》看精神質人格養成: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我曾目睹鄰居家的孩子,從乖乖仔變成了暴躁娃,精神質人格逐步固化的全過程。叔叔和嬸嬸婚後生活,並沒有想象得美滿,他兩從在一起之後就爭執不斷,這種情況延續到了孩子出生,長大。三天一小吵,五天干一架,在孩子面前打的不可開交,任憑他們哭喊,小孩子被關在房間拒絕同外界交流。

從那時起,我就料到了這兩個孩子的未來走向。果不其然,現在他們在學校成為了小霸王般的人物,脾氣暴躁易怒,毆打奶奶的情況時常出現。

所以,原生家庭提供給孩子的環境和成長氛圍,是他們身上“精神質人格”是否表現的重要開關。如果每個父母都像吉米·托馬斯的母親一樣,把孩子丟下就一走了之;或者像那對叔叔嬸嬸一樣,把家裡搞得雞犬不寧,那你的孩子無疑會在“精神質人格”道路上越走越遠。

從電影《保持沉默》看精神質人格養成: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2)不如意的童年經歷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

無論是影片裡的吉米·托馬斯,還是迴歸到現實生活中的千萬兒童,童年經歷無疑是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節點,為何童年的經歷對“精神質”養成如此重要?

童年是孩子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人格開始演變出雛形的一段時間,這時候的所見所聞所感,都會直接影響到他們思維和行動,而後奠定他們人生的基調。

之前看了知乎上一個小朋友虐貓的故事,心裡仍有餘悸,為什麼有的孩子從小就善良,而有的孩子從小惡毒

?童年的經歷指導著他們的思想,思想再對映到行動之上,一切就說得通了。

從電影《保持沉默》看精神質人格養成: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孟母為了孩子能茁壯成長而三遷,為的就是給孟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去遇見更美好的事情,否則童年裡都是陰暗和負能,長大後一定不會有所作為。相反,北大高材生吳謝宇“弒母”一案,就和吳謝宇從小受到的管控,外界的壓力有關。因此,一個完整且完美的童年,對養成健全人格至關重要。

(3)其他環境因素和主觀因素

另外,還有一些其他的環境因素和個人的主觀因素,也為孩子精神質人格的高得分負責。有一些環境同樣會孕育出類似人格,例如來自學校、社會等;加之以主體的意志力等各方面不夠突出,人就容易在精神質人格得分較高,進而發展成顯現的趨勢。

從電影《保持沉默》看精神質人格養成: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所以,高分的精神質人格對孩子的人生甚至可以起決定作用。沒有一個良好健全的人格,或許彰顯精神質的特徵,那就很難處理好家庭關係、人際關係,心態上難以調節,無法適應生活,暴躁衝動易做錯事,持續低能負能等,最終的結果也許不會像吉米·托馬斯一樣悲慘,但可能也不會得到“善終”。

04:父母如何防止孩子精神質人格得高分?

1.把握事物相關定律,從思維認知到精神質人格的重要性和危險性

亞馬遜的蝴蝶每煽動一次翅膀,就會引發美國的某個大州上的一場颶風。用哲學的觀點來說,聯絡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間必然存在某種聯絡。父母首先要突破這樣的認知,瞭解萬物均存在或強或弱的聯絡,清楚你的每一個舉動都會對孩子的人生走向產生重大影響。

從電影《保持沉默》看精神質人格養成: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每一次負能行為或者對孩子施罰行為,都可能讓他留下一生的陰影,從而不斷積累精神質人格的特質,在質變的時候呈現。

若父母能早一些瞭解到高分精神質人格對孩子人生的影響,並且瞭解其特徵表現極其危害性,那就可以將很多教育和心理上的問題扼殺在源頭。要想孩子不成為那樣的人,父母首先從思維上認知到其重要性和危害性,並且以身作則,先不要成為那樣的人。

2.掌握“成熟心理分離”的方式

父母對孩子的不同態度,會形成兩種不良的心理分離方式。而正確的心理分離,會減少孩子往精神質人格發展的機率。

第1種叫作單純分離:

指父母缺乏對於幼兒願望的理解,也拒絕與孩子分享他探索世界的情感和體驗,這時幼兒容易陷入孤獨症,感到孤單、無助、缺愛;

第2種叫作拒絕分離:

指父母不願意與幼兒分離,或錯誤地什麼都替孩子做主,阻礙了正常的分離過程,這時幼兒容易形成依賴症;

第3種叫作成熟分離,

是最理想的分離方式:指孩子把父母的形象與自己結合,有了獨立的自我。他會主動積極地靠自己探索世界,知道父母始終愛著自己,保護自己。這類幼兒長大以後比較有安全感,性格積極樂觀,感情不容易受挫折。

從電影《保持沉默》看精神質人格養成: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這三種類型的孩子長大以後會成為三種有不同傾向的成年人。單純分離和拒絕分離都會帶著孩子朝負面的方向發展,唯有成熟分離的孩子,才不會陷泥坑,在精神質人格養成上積累量變。

3.發揮榜樣作用,營造良好成長環境

美國心理學家津巴多的著作《路西法效應》中有提到類似觀點: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甚至可以在短時間內改變一些人一貫的行為方式。

書中介紹了一個“斯坦福監獄實驗”:讓幾個健康的大學生,扮演獄警;另一部分學生扮演囚犯。在短短一兩天的時間內,雙方很快進入角色,並性情大變,虐囚事件頻出,幾天後實驗被迫終止,由此可見環境對人格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

父母首先要營造一個良好的親子的相處環境,再去營造一個融洽溫暖的家庭環境。

從電影《保持沉默》看精神質人格養成: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良好的親子環境指你們和孩子之間相處的氛圍,要時刻充滿愛與溫情。

只有父母和孩子三人的關係和諧,才能最大程度減少滋生“精神質”的誘因,讓孩子在溫暖的港灣裡向陽生長,種子自身並不知道它是好壞,只有盡力去改變“種子”生存土壤,才能培育出讓人滿意結果。

而融洽的家庭環境指的是“家”的氛圍是否濃郁。

父母如果天天爭吵、冷戰,家庭鄰居關係不和睦,或者過多的干擾因素,都不能稱之為良好的氛圍。同樣的小房間,擺上有趣的書本和好玩的遊戲機,最後教出來的孩子必定截然相反。所以父母作為家庭的主力,應當努力讓家保持安定、和睦、充滿愛與溫暖;以身作則,當孩子成長路上最佳的效仿物件,讓他們的模仿行為進入良性迴圈。

從電影《保持沉默》看精神質人格養成: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4.洞悉其不同成長階段及心理特徵,為他塑造一個完整的童年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階梯,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

孩子在童年時期,最需要滿足安全需求和情感歸屬需求,當這兩種需求缺位,會引發孩子心理上的問題。父母不要在孩子最需要你陪伴的時候悄然離開,無論是為了生活還是為了夢想,不應該拿孩子作犧牲的代價。

從電影《保持沉默》看精神質人格養成: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就像影片裡的萬文芳,就算追求到了自己的夢想又如何,用孩子當踏板來開拓的人生,過的真的心安理得嗎?然而類似萬文芳型的父母,數不勝數,可怕的是,他們和孩子間的故事大多也像電影一樣以悲劇收尾。

對武志紅老師在書裡提到的一句話印象很深刻:“如果童年幸福,那他們很有可能以後會很幸福;如果童年痛苦,長大後則會複製這種痛苦。”

從電影《保持沉默》看精神質人格養成: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不要讓孩子在“精神質人格”上往縱深發展,也別讓孩子用餘生來治癒悲慘童年;畢竟他們的童年只有一次,誰也無權干涉,哪怕是最愛他們的父母。

很多父母都說自己十分疼愛孩子,可事實上真的做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