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非常完美的6次觸達策略,抓住每一個潛在使用者

為什麼花錢買?

為什麼現在就買?

為什麼買你們的?

第一步: 釋放誘餌

誘餌:客戶關注或者第一次看到的推送。

恭喜你,發現了我們。在這裡,會用手機就能掙到錢。

[給力]新人福利[撒花]

原價XXX元的課程,僅8。8元即可獲得(僅限新人)

《XXX課程》【精華4天課】【零基礎】【助教跟蹤輔導】

還額外贈送禮包:

-《XXXX》

-《XXXX》

-《XXXX》

今日限額100人,現在報名立刻領取!

點選這裡報名

第二步:製造緊迫性(5分鐘後)

你好,我是XX課程的助教老師XX。您是今天前100個新使用者,可以8。8元優惠體驗《XXXX》

點選領取教程

第三步: 製作稀缺感(20分鐘後)

你好,這個XXX課程只要8。8元就可以體驗哦!原價298元,只有新使用者才可以優惠體驗,超時優惠就會失效哦!

點選領取課程

第四步:疑慮解答(40分鐘後)

你可能會疑惑,為什麼這個課程只要8。8元呢?這麼便宜會不會有問題呢?

首先我們這4天課程原價是298元,現在在優惠期間,8。8元優惠體驗。

其次,我們希望大家能能夠用一個比較低的成本,來體驗我們的課程產品和服務體驗,外面XXX課程動輒就幾千上萬的,試錯成本很高。

再者,8。8元剛好平攤掉使用的伺服器成本,我們的老師人工成本都是虧的,但還是希望讓更多人能體驗到新時代的XXX教育課程。

點選領取課程

第五步:疑慮解答2(5分鐘後)

如果你確實想學XXX,但是怕沒時間,這是你不用擔心的,課程領取後永久有效,可以重複學習。

一套非常完美的6次觸達策略,抓住每一個潛在使用者

上面是一套完整的前端使用者推廣啟用的展示。

為什麼花錢買? 透過透過誘餌的超值感和低價篩選優質客戶,而不是免費。

為什麼現在買?透過稀缺感和緊迫性來加壓。

為什麼買你們的?最後透過解答疑惑,來解決。

生命週期:

使用者是有生命週期的,從引流過來一個客戶,到關注,到購買,到成為粉絲。每一個週期所展現的步驟,話術,對應的資訊都是值得研究的。上述針對的廣告投放就是新手想學習XXX課程這類人群,所以內容就是匹配使用者的。

一套非常完美的6次觸達策略,抓住每一個潛在使用者

上面的5A太過理想化,但是客戶認知旅程總歸離不開如下3個核心要點:

Problem Aware

:痛點認知,客戶的痛點明顯,但不知道有解決方案,用我的土話來說就是,小白使用者,想學習某方面能力,但是不知道從何入手,適合畫餅,講痛點,你看是不是這樣,對對對,感同身受那種,然後就搞定了。

Solution Aware

:解決方案認知,客戶知道市面上有這樣的解決方案,但不知道你們的產品能否安排,白話就是,我已經具備了初級能力,我想繼續精進,你要是上來還是給我囉囉嗦嗦講痛點,講假大空,那不好意思,玩去。

Product Aware

:產品認知,客戶知道你們有這麼一款產品,但不知道你們的產品是否到位,自己本身已經具備知識量了,總覺得不足,還想精進,這個就需要課程本身夠專業,用專業知識來吸引。

幾乎所有的客戶,無論是去你的官網,還是來加你的微信,或者撥通了你的電話,都處於以上三種認知狀態中的某一種。你的所有內容營銷SOP,必須匹配客戶認知狀態。不匹配會怎樣?很顯然,會出現認知鴻溝(Awareness Gap)進而帶來摩擦。你給一個還沒意識到自己有問題的受眾直接一上來就講你們的產品,對方會覺得索然無味、避而遠之。而你給一個已經做過很多調研、進入到解決方案選型階段的客戶持續講痛點,對方也當然不會和你囉嗦。所以我們需要認識到,對於特定認知旅程的客戶,內容的使用必須謹慎且精準。

我們在引流渠道然後到轉化的時候:要確定對方所處的認知階段,然後匹配一個有效的內容“誘餌”。簡單說用什麼樣的魚餌到什麼魚塘釣什麼魚。

六次觸達

不論哪個階段的使用者,新使用者接觸後,有個“六次觸達”的理論。

1。 誘餌(offer)的釋放 (優惠激勵,製造緊迫性和稀缺感)

2。 品牌及產品 Q&A 介紹(輸出認知,建立信任)

3。 疑慮解答(建立信任,促進決策)

4。 文章推送(闡述價值,促進決策)

5。 日常問候(注意力召回,促進決策)

6。 客戶案例(還原場景,強化價值認知)

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客戶的觸達都必須至少有6次以上,否則孵化和轉化無從談起。我們自己也發現,觸達了6次以上的客戶,轉化起來也相對比較順暢。

而對6次觸達的過程中,每一次觸達的內容,時間,都要把握好。

而這一系列的過程,不斷完善打磨,形成規範化,其實新客戶過來後,就只要按照這個流程來一遍,就會感覺很舒服。就像你去裝修公司,第一次去,感覺銷售說的真好,句句直達你心坎,介紹的真不錯,然後去第二家,第三家,居然發現都是一樣的話說,說的內容都大同小異,為什麼呢?經過系統的培訓和訓練,這一套是最管用的。

當SOP定義成型後,所有新加的微信或者企業微信好友,都會依照此流程自動跑一遍,確保每個客戶得到的轉化體驗一致且獨立。

“獨立”意味著,哪怕今天只有一個新增客戶,這套SOP依然只會對他跑一遍。

一套非常完美的6次觸達策略,抓住每一個潛在使用者

以上文章比較零散,現在我們來整理下上面的概念,讓大家有個框架式的思維。

SOP標準化流程

第一:定義客戶週期

客戶大致會經歷如下階段:

啟用——興趣——孵化——決策——簽單

土話:看到文章廣告或者其他資訊——產生興趣聯絡你——瞭解,建立信任,轉化——決定購買——成為你的粉絲

當然,你需要基於你自己對客戶的理解,將這個旅程圖寫在紙面上,這是我們進行客戶分層運營的重要前提。

一套非常完美的6次觸達策略,抓住每一個潛在使用者

第二:準備對應階段的事項和觸達策略。

這一步其實非常簡單,

並非所有的客戶生命週期階段都值得你單獨為它設計一段轉化策略

,例如最早的引流文章或者廣告啥的,這個延伸一點說是上面說的,你要確定你的使用者屬於哪一類,客戶認知這塊,你要找什麼樣的人,這是軟文廣告之類需要考慮的,並不需要具體的觸達策略。

而對於,如何瞭解,建立信任,也就是孵化這個階段,我們需要很詳細的觸達策略。

一般我們至少維持3天、持續6次以上的SOP觸達策略,包括私聊給他發資料,朋友圈推送案例或者優惠券,以及其他有價值的推送。

當然,根據行業不同,這一個生命週期觸達結束後,將使用者分組,沒興趣的過濾掉,轉化的就不用說了,還在疑慮的,可以打上頑固使用者的標籤,放著吧,不需要太上心。

而針對轉化過的使用者,如果你後續做裂變或者做復購,那就是另一套觸達策略。

一套非常完美的6次觸達策略,抓住每一個潛在使用者

第三:完善具體的觸達策略。

我們開始具體撰寫SOP的觸達內容。

比如我們想在第二天的早上9點發送一條朋友圈,告訴對方實用的一些技巧;

第二天的晚上8點發送一條微信訊息,詢問對方的使用感覺。

在孵化階段的客戶,不宜過度進行推送,只要推送的內容恰到好處,能夠給客戶提供價值參考即可。

這個,你就要問問你們的銷售了,怎麼寫,怎麼溝通會比較適度。

也就是我們文章開始的那幾步就屬於一套觸達策略。

忠告

好了,寫到這吧,文章對我自己啟發也挺大,不過最後還是送大家一句話,想完善每個階段,想完美某個階段沒問題,但是一定是先去做,然後逐步改善PCDA方式,而不是先去想完美了,在去幹,

不論什麼時候,先動起來才是對的,而不是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