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池-電動汽車的“心臟”

根據紐卡斯爾大學教授 Paul Christensen 的統計,自 2018 年以來,全球總共發生了 38 起大型鋰離子電池火災事件。

鋰電池自燃後會產生大量可燃氣體。這些氣體基本全部堆積在儲能箱內無法釋放。隨著濃度越來越高最終到達極限發生爆炸。如果不能儘早發現,鋰電池自燃現象的發生,幾乎很難避免事故的發生。

“安全事故已經成為當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致命隱患,非得儘快處理。”

我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歐陽明高教授表示,長期來看,安全既是影響電動汽車可繼續發展的生命線,也是市場競爭和品牌塑造的一個主旋律。新一代電動汽車不是靠動力性,而是要靠安全性。誰安全可靠,讓使用者放心,誰未來才能贏得客戶。

為何單單新能源汽車發生事故就備受人們關注呢?

其一,電動車自燃風險較大。眾所周知,當電池發生劇烈反應,嚴重時甚至爆炸,通常整個過程不過短短數秒即可讓電池的反應速度到峰值,因而無法為乘員提供充足的逃生時間。

其二,新能源汽車逐步走向市場化,召回事件增多。

其三,事故發生後,相關車企的態度不明朗。

車企/電池企業“解”安全難題

鋰電池-電動汽車的“心臟”

機械師測試汽車電池Mechanic Testing Car Battery

今年,《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正式實施,提出了

“電池單體發生熱失控後,電池系統在5分鐘內不起火不爆炸”

的硬性標準,為電池安全樹立了更為具象的底線要求。

業界認為,動力電池的安全是一個系統性問題,既涉及材料研究,也與技術應用、結構最佳化等問題息息相關。因此,實現電池安全,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因此,圍繞安全技術的突破,車企與動力電池企業都在加速與時間賽跑。

可供參考的一組資料是,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解析,截至2019年五月,國內新能源汽車共召回12。3萬輛。其中由於三電系統故障導致的召回佔比為50%,在這之中設計原由佔到40%,加工製造原由佔到60%。

產品設計得再好,但是要穩定、高質量加工這又是另一回事,這就要求核心零部件公司要有較高的工程能力,這裡的工程能力是指加工製造和質量體系。針對作為電動汽車心臟的動力鋰離子電池的加工,高工鋰電向日產Leaf的動力鋰離子電池供應商遠景AESC做了深入調研,具體瞭解了其在加工製造和質量體系的建立上要怎麼樣實現安全把控。

宣告: 本網站所釋出文章,均來自於網際網路,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