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之名》:連《達芬奇密碼》都是在向這部電影致敬

夜雪說影視,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今天是讀書節,我也來附庸風雅一番,講一部關於書籍的電影。

引用一句原著中的話: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

《玫瑰之名》:連《達芬奇密碼》都是在向這部電影致敬

電影《玫瑰的名字》

《玫瑰之名》是讓-雅克·阿諾執導的劇情片,肖恩·康納利和克里斯蒂安·史萊特出演,於1986年上映。獲1987年法國凱薩獎最佳外國語影片獎,聯邦德國聯德影展最佳外語片獎和1988年英國影視學院最佳男演員獎。

《玫瑰之名》:連《達芬奇密碼》都是在向這部電影致敬

《玫瑰的名字》劇照

《玫瑰之名》:連《達芬奇密碼》都是在向這部電影致敬

2019年的電視劇《玫瑰的名字》

《玫瑰之名》:連《達芬奇密碼》都是在向這部電影致敬

電視劇《玫瑰的名字》劇照

《玫瑰之名》:連《達芬奇密碼》都是在向這部電影致敬

電視劇《玫瑰的名字》

喬科摩·巴蒂亞託導演的電視劇《玫瑰的名字》,2019年上映。

《玫瑰之名》:連《達芬奇密碼》都是在向這部電影致敬

《玫瑰的名字》

其實是一套作品,有電影,有電視劇,當然有書籍。

《玫瑰之名》:連《達芬奇密碼》都是在向這部電影致敬

作者安伯託·艾柯

義大利人安伯託·艾柯(Umberto Eco)(1932年1月5日生)是一位享譽世界的哲學家、符號學家、歷史學家、文學批評家和小說家。艾柯極為博學多才,他的作品有140多種,橫跨多個領域,並在這些領域中都有經典性的建樹。艾柯還是位積極的公共知識分子,他為多家報紙撰寫專欄,透過日常小事進行社會批評。他在歐洲已成為知識和教養的象徵,許多家庭都會收藏他的作品,無論讀懂或讀不懂。在我國,艾柯也逐步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早在1952年,艾柯已經有意寫作一本名為《修道院謀殺案》的小說,但直到1978年3月他才正式動筆。他將小說背景放在自己非常熟悉的中世紀,並從一篇中世紀的散文作品中找到了合適的題目。1980年,長篇小說《玫瑰之名》(The Name of the Rose)出版,出版商原計劃印刷3萬冊,沒想到銷量很快達到200萬冊,迄今則已經翻譯成35種文字,銷售了1600萬冊。

注意了,以下有劇透:

《玫瑰之名》的故事發生在14世紀,當時教權與王權、貴族與平民、信仰與理性正處於複雜的鬥爭狀態,博學而開明的威廉修士帶著見習僧阿德索來到一所著名的修道院,為即將召開的高層會議做準備。但就在他們抵達的前一天,修道院裡發生了一起離奇的兇殺案,修道院院長委託擅長推理的威廉進行調查、找出元兇。而在以後的數天裡,每天都有新的離奇血案,原本已經被異端和慾望搞得烏煙瘴氣的修道院,氣氛變得日漸陰森恐怖。威廉推測兇手可能是從《聖經·啟示錄》中得到殺人的靈感,他把注意力集中於修道院的圖書館——這是當時西方世界最大的圖書館之一。憑著對符號、象徵、程式碼的深刻理解,憑著在哲學、文字學、版本學、自然科學等方面的深厚造詣,威廉發現了真兇,揭開了謎底。兇手是個博學而虔誠的、雙目失明的老修士,他的殺人動機非常“別緻”:他要保護一本禁書,不希望被他人閱讀,因為這本書可能會摧垮整個神聖的基督教世界,而這本書就是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下卷。”

《玫瑰之名》:連《達芬奇密碼》都是在向這部電影致敬

下面我再來講一講這位作者,因為他實在太有趣了。

一、擁有五萬冊藏書的愛書狂

與其恭敬地稱艾柯為藏書家,不如叫他“愛書狂”。他在米蘭的私人公寓收藏了三萬冊書,另有兩萬冊在他烏爾比諾城外的十七世紀莊園裡。其中有超過一千兩百冊是難得一見的珍本,譬如中世紀的神秘手稿。

對自己登峰造極的愛書癖,艾柯曾坦言:“我沉浸於人類對離經叛道思想的偏好中,因而收集的書,都是關於我本人不信的事,像鍊金術、魔法、胡編亂造的語言。我有托勒密的書,沒有伽利略的,因為伽利略講的是事實,我更喜歡瘋子學說。”

所以,在《其他及珍品書》一文中,“愛書狂”艾柯列舉了一系列書中奇葩,比如有本寫於1915年的書叫《德意志民族的巨大排便量》,說的是普通德國人比法國人每天排出更多的糞便,且氣味更臭。還有一套莎賽尼翁先生在1779年寫的長達1500多頁的四卷本,題目叫《想象的瀑布、寫作慾望的洪流、文學嘔吐、百科全書大出血、魔鬼中的魔鬼》。與這些令人腦洞大開、血脈逆行的書相比,現在書店裡那些溫良恭儉讓的著作真是弱爆了。

二、精通各種學術的博學大師

像艾柯這樣精通各種學術,又能寫出好玩文章的博學大師,當今世界不會超過5個。

2009年,艾柯受巴黎盧浮宮之邀策劃展覽,閒暇之餘完成了一本關於“清單”的著作——《無限的清單》。這是一本非常好玩的天書(如果流落荒島,可以考慮帶上它),艾柯大力舉薦了各種被忽視的日常清單,購物清單、遺囑、選單等在他眼裡都上升為“文化成就”。而他列出的文化史上的清單就更多了:《伊利亞特》是“古今清單的開山原型”。為了表現希臘聯軍的浩大陣容,詩人荷馬用了350節詩一一列舉船長和船隻的名字。

博爾赫斯杜撰過一部叫《天朝仁學廣覽》的中國百科全書,提到“動物”可以這樣分類:屬於皇帝的、塗上香料的、經過訓練的、乳豬、人魚、流浪狗、像發瘋般發抖的、以非常細的駱駝毛筆畫的、剛打破花瓶的、遠看像蒼蠅的……

列舉唐璜睡過多少女人是很誘人的:2063個。

各種看似痴心妄想的清單背後,埋伏著人類終極的悲傷:“人如何面對無限?一個人如何努力把握不可理解的東西?透過清單,透過目錄,透過博物館的藏品、百科全書和詞典。這是一種逃避想到死亡的方式。我們都喜歡清單,因為我們不想死。”

三.複雜深奧的傳奇小說家

作為都靈大學教授,艾柯參加學術討論會的次數超過作家筆會,但這並不妨礙他在48歲那年作為傳奇小說家橫空出世。這本給他帶來卓著聲名的書叫《玫瑰的名字》,這本書在全世界暢銷了1600萬冊。《傅科擺》是艾柯的第二本小說,同樣為中世紀背景,講了三個好友潛心研究中世紀聖堂武士的傳說,直至走火入魔。對一般讀者而言,這本書比《玫瑰的名字》更難讀,太多地方像極了數學、物理學、神學、史學、政治學乃至曆法學的論文。不過,你可以抱著遊戲的態度去打量艾柯精心塑造的“偽造歷史”——他捏造了很多幾可亂真的材料,混雜在小說裡。

這種百科全書式的寫法遭到了諸如過於炫耀學問的批評,一名西方評論家不無刻薄地說:“艾柯作品的主要魅力緣於門外漢讀者對自己無知所感知的羞恥,進而轉化為對作者博學轟炸的天真崇拜。”

艾柯激動地迴應:“我是虐待狂嗎?我不知道。還是暴露狂?也許吧。我開玩笑。當然不是!我一生寫了這麼多書,絕不只是為了在我的讀者面前賣弄學問。”

關於惹人爭議的《玫瑰的名字》書名的含義,艾柯曾經忍無可忍地宣稱:“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頗似海明威當初的憤怒聲言:“海就是海,鯊魚全都是鯊魚,孩子是不折不扣的孩子。”

他還有一本書應該是愛好讀書的人喜歡的,《帶著鮭魚去旅行》

《玫瑰之名》:連《達芬奇密碼》都是在向這部電影致敬

《帶著鮭魚去旅行》

這樣有趣的作家,很可惜已經去世了。2016年2月19日,義大利偉大作家安伯託·艾柯(Umberto Eco)在米蘭家中逝世,享壽8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