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分,在絕境中生存,只有電影《鋼琴家》!

這是一部偉大的二戰反思電影!

它的偉大之處在於導演沒有將主角塑造成一個偉大的反抗戰士,而是用一個極其普通的猶太人視角,平靜客觀地講述了他逃生的故事。往往正是冷淡的殘酷才最衝擊人心,帶給人深深的震撼。在電影中看主角的逃生歷程,彷彿置身於彼時,親身體會到納粹的殘暴,用獨特的視角去冷靜地觀察這場人類浩劫,去細細體會絕境下的生存之艱。

豆瓣9.1分,在絕境中生存,只有電影《鋼琴家》!

1939年德國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拉開序幕,很快首都華沙淪陷。

主角猶太裔波蘭籍鋼琴家,席皮爾曼便是在華沙電臺工作。納粹德軍的血統政策在此時還未完全暴露,他們強制要求所有猶太人在右臂佩戴醒目的猶太臂章,以便隔離。

席皮爾曼一家也跟著命令,住進了臨時劃定的隔離區。在這裡,生存是一件奢侈的東西,因為他們的性命在納粹眼中毫無價值,可以以任何藉口隨時隨地被剝奪。

豆瓣9.1分,在絕境中生存,只有電影《鋼琴家》!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次極其普通的晚餐中,納粹突然在席皮爾曼對面樓進行檢查,透過視窗看到對面有一家人也正在吃晚飯,納粹讓一個坐在輪椅上的老人站起來,老人掙扎無果後竟被直接扔出了窗外。

沒有多餘的鏡頭和音樂,就是平淡的像普通錄影一樣,一條生命結束了。

後來德軍政策開始野蠻化,所有佔領區的猶太人被有秩序的送進集中營進行大規模屠殺。席皮爾曼一家也跟著隔離區的所有人準備前往奧斯維辛集中營。

他們不知道即將面對什麼,心中充滿著希望與絕望,都期待著下一個地方比這裡好,能夠生存下去。

豆瓣9.1分,在絕境中生存,只有電影《鋼琴家》!

即將登上火車的時候,一個猶太警察救下了席皮爾曼,他躲過了一劫。

但他漫長的如乞丐螻蟻般逃亡由這一刻正式開始了…

後面的劇情裡,他一次一次地與死亡作鬥爭,在夾縫中求生存。就像影片中地下黨人梅耶克所說的那樣:“活著,要比死去更艱難。”

豆瓣9.1分,在絕境中生存,只有電影《鋼琴家》!

大量自然平靜的鏡頭展示著生命的脆弱和納粹的殘忍,給人最樸質和自然的直觀感受。但也有人性的展示。戰爭後期,華沙淪為一片廢墟,席皮爾曼就像老鼠一樣熬過一天又一天,在殘垣斷壁中尋找食物和水,這天被一個熱愛鋼琴的德軍軍官所救。

德國國防軍不像蓋世太保,他們更多的是承擔正面戰場的戰爭職責,加上本身對音樂的熱愛,在聽到席皮爾曼彈奏的鋼琴以後,心中的共鳴點燃了他的人性之光。。

豆瓣9.1分,在絕境中生存,只有電影《鋼琴家》!

他每天給席皮爾曼帶食物和水,幫助席皮爾曼熬過了最後的時光,直到蘇軍解放華沙。

電影最後以席皮爾曼再次在電臺彈奏鋼琴結束,彷彿之前的經歷就像做夢一樣平淡。二戰的反思片很多,《鋼琴家》沒有其他片子的正面戰場的震撼,沒有《辛德勒名單》那麼煽情。但正是因為它的冷靜直觀而有富含緊張感讓它屹立於影史之中吧,3個多小時的電影讓人幾乎是一口氣看完,給人的回味也沒有片子本身那麼平淡,不愧在豆瓣擁有著9。1的高分。

豆瓣9.1分,在絕境中生存,只有電影《鋼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