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缸淪落至此,是因為中國消費者不懂車?

三缸機一直站在風口浪尖,一直是車友口誅筆伐的物件,一直是眾矢之的。

現在的車友,一提到三缸,只聽得罵聲一片,多數人紛紛搖頭擺手。

三缸淪落至此,是因為中國消費者不懂車?

什麼馬路男高音、抖出腎結石、開著拖拉機、高速提神醒腦必備等調侃段子由來已久。不僅如此,市場對三缸也非常不待見。不少車企在中國市場無奈放棄三缸,開始復產四缸。

三缸淪落至此,是因為中國消費者不懂車?

三缸發動機的頹勢,體現在很多方面,車廠無奈、消費者不愛。即便是比較經典的車型,在換上三缸機後,也像被套上了緊箍咒一樣,瞬間不靈光了。

三缸為何會落入如此境地呢?中國市場不喜歡它的原因是什麼?

結構有短板

如今大部分汽車發動機都採用四衝程迴圈(吸氣、壓縮、做工、排氣),四衝程發動機工作一次,發動機的曲軸就會旋轉2圈,而兩圈就是720度。

四缸發動機的點火間隔角為180°,每當在180°都會有一個缸點火做功一次,這樣就可以一個缸緊銜接一個缸連續輸出動力。通俗點講,在採用四衝程迴圈的發動機中,四缸是保證動力連續輸出的最低缸數要求。

三缸淪落至此,是因為中國消費者不懂車?

因為三缸機在結構上是存在嚴重短板的,屬於天生殘疾。這也是許多人為之詬病的最大原因。

三缸發動機,由於其獨特的物理結構,導致它在工作時始終不能同步。三個氣缸是以胡亂排列的“123”工作樣式運動,氣缸之間無法靠反作用力來相互抵消力矩。

抖動和噪音自然就會在所難免,而當我們在猛踩油門的時候,這種情況會變得更嚴重。這也就是三缸發動機的先天劣勢。

面子被傷害

不可否認的是,在絕大多數中國消費者眼中,車輛的價值決定著身份的象徵。

三缸淪落至此,是因為中國消費者不懂車?

不僅僅是車標,汽車的排量與缸數也能代表汽車的價值,因為發動機的氣缸數,確實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車輛的動力水平。

這是由於,發動機是靠著汽油在缸內的爆炸提供動力的,那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多了一個氣缸,曲軸上的動力也會增強了。

而車輛價值是會影響身份。

一般來說,車輛越貴,氣缸越多,動力總成越好,這是實話。那慢慢地,氣缸數也就成為了解釋汽車的工具之一了。

三缸淪落至此,是因為中國消費者不懂車?

買了三缸害怕別人說,這又是一方面,買了之後,就會變成別人口中的小白鼠、大冤種、大韭菜。

廠家一旦削減了氣缸數量,就是削減了車輛給我們的面子加成,說出來可能很多人不會承認,但這是最實實在在的問題,而且小編也猜測,正在讀文章的車友們,一定也會因為氣缸數影響面子問題,從而影響買車時的選擇。

這和“板懸”扭力梁、零百慢被嫌棄的雷車、什麼都不管就要上合資和上入門BBA又何其相似呢?

三缸淪落至此,是因為中國消費者不懂車?

雖然這個原因感覺上無關緊要,感覺上可有可無。但小編恰恰覺得,這也許才是最現實、最重要的原因吧。

而車企也很清楚消費者的需求,因此在國內銷售的車型上,絕大多數都會採用獨特的排量標識,例如別克的20T(1。5T L4)、本田的230TURBO(1。5T L4)等。

這種做法看似滿足了消費者的心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隱瞞了對擁有高階技術的小排量發動機的宣傳,反之也會導致消費者產生一種小排量發動機難堪重任的錯覺。

早期印象差

對於我國來說,早期對於三缸的印象主要來源於小夏利和小奧拓,比如我碰見一位兄弟是這麼噴的:你這車是三缸發動機呀,啥也別說了,和奧拓同款。

三缸淪落至此,是因為中國消費者不懂車?

所以,從認識三缸開始,我們就把三缸與夏利聯絡在一起,簡直就是低端的代名詞。

在雙積分政策、燃油消耗限值、汽車尾氣排放要求等多重壓力下,發展小排量渦輪增壓,成為了節能減排最簡單有效的方式。

而正是這種背景下,各大汽車製造商紛紛推出了裝配三缸渦輪增壓發動機的產品,既有思域、福克斯等紮根市場多年的大眾化品牌,也有某自主品牌這樣的新品牌新車型。

進入21世紀,伴隨著渦輪增壓技術的發展,通用集團開始大力推行三缸發動機。透過高壓直噴和小排量渦輪解決了三缸機動力孱弱的問題。

重新煥發新生的三缸發動機,卻由於沒有解決抖動問題,從而“一舉成名”。

而隨著三缸開始逐漸發展,新一代三缸,如之前的福特、別克,再加上最早時期的夏利三缸,已經將印象徹底搞臭,再結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瞭解發動機的基本原理,導致三缸的口碑早已徹底崩壞,讓本就低端的三缸發動機,再度蒙上了一層陰影。

三缸淪落至此,是因為中國消費者不懂車?

到現在,我管你發展成什麼樣了,你就算能上天,我也不稀罕。

因為我們已經被三缸徹底搞怕了,如同狼來了一般,提到三缸我就是噴,我也不管我說得對不對,對也好,不對也罷,你寒了我的心,我就是不買。

從裝配三缸發動機車型的整體市場銷量來看,根本看不出消費者對三缸發動機有任何期待。相反,不少搭載三缸發動機的車型在還沒上市前便被數落得體無完膚,而這才是消費市場對三缸發動機的真實寫照。

到這裡,我想和那些汽車廠商說一句,請不要挑戰我們中國市場,請不要教育中國消費者,如果想要妄圖嘗試,現實會狠狠地給你一巴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