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路再買票”的路,共享電單車走不通

曾被譽為“新四大發明”的共享單車,在經歷一番亂象後,最後落得資本退卻,一地雞毛,如今已經沒了當初的勢頭。共享單車市場冷卻後,共享電單車在新國標政策及資本的加持下,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如今,共享電單車行業已在國內各個城市裡遍地開花。

但激進的過程總會有很多問題出現,共享電單車作為備受矚目的風口行業,引起資本的湧入,在不規範的行業發展模式下,共享電單車行業出現了許多值得去反思的問題。共享單車的模式能用在共享電單車行業裡嗎?巨頭蜂擁而至,如何避免重走共享單車的資本彎路?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如何實踐規範健康發展?

“先上路再買票”的路,共享電單車走不通

在共享電單車行業剛發展之初,市場對行業並不是那麼友好,原因在於共享電單車存在不少管理問題及安全隱患,如共享電單車多為露天停放,會出現淋雨、暴曬、線路老化等問題都會影響電池安全,如果保養維護不及時不到位,就可能出現自燃等情況。隨著新國標的實施共享電單車才迎來了新的發展曙光。

但迎來新發展機遇的共享電單車行業並沒能達到管理部門是市民的要求,由於缺乏相對應的管理制度和成熟的發展模式,共享電單車行業一度走入了怪圈裡。惡意競爭、車輛投放過剩、企業拼規模拼速度、亂象亂放及扎堆停放現象嚴重……讓人不禁懷疑,這是要重走共享單車老路?

面對車輛聚集堆放的現象,一位頭部共享電單車企業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現在這些共享電單車玩家依舊沿襲共享單車時期的戰術,以量取勝,與城市管理部門博弈,必然會重複共享單車走過的路。

為了規範行業發展,各城市管理部門紛紛出手整治。如雲南昆明市採用“規範執行”的管理模式,城管部門充分介入,分類引導電動腳踏車和助力腳踏車,規定助力腳踏車最高時速不能超過20千米……有網際網路分析師認為,電單車新國標政策落實初期,平臺試圖透過“先上車後買票”的方式在目標發展城市增加投放數量。如最早一批共享電單車入駐的城市之一長沙,作為平臺競爭的焦點,各平臺為爭奪長沙市場進行了大量無序投放。需要指出的是,共享電單車的生存空間有限。

如今,共享出行已步入到3。0階段,共享共建共治共管成了監管的主基調,因城施策為行業發展帶來更多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