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蔥加鹽的茶,你喝過嗎?

盧仝寫過一首長詩,其中一部分和茶有關,被稱作《七碗茶歌》,是這麼說的: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加蔥加鹽的茶,你喝過嗎?

第七碗就不能喝了,再喝就要羽化成仙了。您聽聽,喝茶在他眼中,居然有這麼多神奇的功效。其實啊,單單唐和宋兩個朝代,寫茶的詩歌就有兩千多首。茶在中國古代實在太流行了,是一種生活必需品。這裡就長著山茶科茶樹了,當然了,從原始野生的大茶樹到過渡型茶樹再到人工栽培茶樹,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中國一代又一代老百姓培育出來的。

加蔥加鹽的茶,你喝過嗎?

根據陸羽《茶經》的記載: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

可見,《茶經》認為,神農氏是茶葉最早的發現者。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神農氏是中國農學和醫學的開創者,傳說他不僅發現了五穀,還發現了包括茶在內的各種能治病的草藥。

成書於漢代的《神農本草經》記載: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這兒的“荼”是“茶”的古代叫法。說神農氏中了七十二種毒,靠喝茶解了毒。這也是關於古人為什麼喝茶,或者說茶的起源的第一種說法,那就是藥用,古人為了治病,才開始喝茶。飲茶,令人少眠。總之啊,有很多人認為,古人最早喝茶,是為了治病。

加蔥加鹽的茶,你喝過嗎?

關於茶的起源的第二種說法,是說,古人最早喝茶,是把它當做一種食物,這叫食用起源說。

在三國、唐代等史書中,都有把茶葉做成菜或者湯的記載。現在一些少數民族,比如雲南的基諾族、景頗族;四川的苗族、彝族;乃至日本、越南的某些地區,仍然有人把新鮮的茶葉加上鹽,涼拌成菜,或者用來醃製食物。也有把茶葉和其他菜一起做湯、熬粥、煮米飯的。

加蔥加鹽的茶,你喝過嗎?

不管是為了吃飯,還是為了治病,總之,茶葉這種東西,到了唐代人陸羽寫《茶經》的時候,終於成了一種純粹的飲品。既然是喝的,那就有喝法。唐代的茶基本是餅茶。

餅茶大體上需要七道工序: 採、蒸、搗、拍、焙、穿、封。具體做法是: 採摘新鮮的茶葉,先放入甑釜中蒸,然後把蒸過的茶葉用杵臼搗碎,再把它拍製成團餅,用炭火焙乾以後,用剖開的竹子,或者是搓成繩的構樹皮穿起來封存。

加蔥加鹽的茶,你喝過嗎?

具體處理茶的時候,唐朝人叫“煎茶”,有點兒像把茶煮一頓。先把茶餅放在火上烤一下,然後再放進茶臼裡面碾成茶末,把茶末上羅篩,篩好以後,符合標準的茶末放在茶盒裡邊兒備用。

這才完成了第一步,接下來要準備風爐燒水,在鍋裡放進水,煮到水第一次沸騰,也就是鍋裡的氣泡像螃蟹眼睛那麼大的時候,按照水量加進去適量的鹽。

加蔥加鹽的茶,你喝過嗎?

到第二次沸騰,也就是鍋裡的氣泡像魚眼睛那麼大的時候,用勺子舀出一勺水備用,鍋裡放適量的茶末。

等到第三次沸騰,也就是水像翻滾的波浪一樣的時候,把剛才舀出來備用的水重新倒進去,讓水不再沸騰,起到“止沸育華”的作用。

這時候啊,茶才算煮好了,準備好茶碗,把煮好的茶用勺子舀到碗裡,就可以喝了。唐代人煎茶,除了放鹽,有時候還會放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等佐料,看上去跟煲了一鍋湯似的。

加蔥加鹽的茶,你喝過嗎?

“茶聖”陸羽就不喜歡這種喝法,他覺得這樣破壞了茶的真味。

宋代人飲茶的方式,可能會讓陸羽開心一些。當時不流行煎茶了,而是要點茶。

點茶怎麼操作呢?就是把碾細的茶葉碎末,直接放到茶碗裡,然後用滾燙的開水沖泡,再用茶筅在碗裡攪拌攪拌,不像唐朝人一樣,放在鍋裡煮了,也不用新增什麼油啊、蔥啊之類的。

加蔥加鹽的茶,你喝過嗎?

宋代還盛行鬥茶,鬥茶也叫“茗戰”,說白了就是比賽茶葉質量和點茶技巧。鬥茶怎麼分出勝負呢?

一是要看茶麵湯花的色澤和均勻程度;二是要看茶盞的內沿與茶湯交接的地方,有沒有水的痕跡。湯花的色澤,純白色的最好,其次是青白、灰白、黃白。湯花保持的時間較長,能緊貼著茶盞的邊沿不退散的,叫“咬盞”。退散的較快的,或者馬上就退散的,叫“雲腳散”。湯花退散以後,茶盞的內沿就會出現水痕,宋代人稱作“水腳”。 誰的湯花退散得早,先出現水痕,誰就輸了。

加蔥加鹽的茶,你喝過嗎?

宋代是個市民生活很發達的社會,飲茶的風氣非常流行,所以才會在喝茶上搞出很多新奇的玩法,喝茶也成了當時人日常必需的事。

著名詞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趙明誠,兩個人都喜歡讀書,李清照的記憶力特別好,每次吃完飯,和趙明誠一起喝茶的時候,要用比賽的方式決定誰先喝,一個人問:某個典故出自哪本書哪一卷的第幾頁第幾行,另一個答對了就可以先喝。

加蔥加鹽的茶,你喝過嗎?

可是贏的人經常因為太開心,能把茶水灑一身。這事兒被李清照寫了下來,就成了流傳千古的夫妻佳話。納蘭容若還據此寫過“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的名句。

好了,說回到喝茶的方式,唐朝人的煎茶,宋朝人的點茶,都和我們現在不一樣,我們現在喝茶,是把茶葉,注意,是茶葉,不是茶末,放進茶杯,然後用開水沖泡。現代這種沖泡式的飲茶方式,是從明代才開始流行起來的,所以,你要是穿越到唐宋,跟李白杜甫蘇東坡他們喝茶,你喝茶的方式會嚇他們一跳。

茶這種飲料,之所以在中國社會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因為它不僅僅是用來喝的,不像我們吃個土豆、玉米,吃一吃就完了,喝茶已經成了一種文化。

加蔥加鹽的茶,你喝過嗎?

首先,飲茶有一種藝術上的美感,選好茶,挑好水,找好的茶壺、茶杯,泡茶時候優美的動作,整套流程,可以拿來表演,像一種藝術形式一樣,具有審美價值。

其次,茶還有社交意義。在中國,無論大江南北,來了客人,通常要用茶來待客。

有個小故事,說一天,清代的大畫家鄭板橋,到某座寺廟遊玩。寺廟的方丈看他穿得一般,相貌平平,就冷淡地說了一聲:坐。又回頭對小和尚說:茶。兩個人坐下以後,開始交談,方丈覺得這個人談吐不凡,很有學問。就把鄭板橋引到廂房,說:請坐。又吩咐小和尚:敬茶。隨後賓主相談甚歡,方丈才知道來的人是大才子鄭板橋。趕緊把他請到方丈室裡,行禮拜見,滿臉堆笑地說:請上坐。又急忙吩咐:敬香茶。告辭的時候,方丈再三懇求,請鄭板橋題詞留念。鄭板橋笑了笑,寫下一副對聯,上聯是:坐,請坐,請上坐;下聯是:茶,敬茶,敬香茶。可見從古至今,茶都在社交場合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再次,茶具有哲學意味。中國古代的儒釋道三種主要思想,都能從茶中得到體現。例如儒家講究中庸,過猶不及,在泡茶的時候,就要“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各種口感精確調味,才能體現中庸之美。道家重視自然之美,講究道法自然,他們認為茶葉本來就是自然之物,採茶的人,乃至泡茶的水,都有一種自然之美。

加蔥加鹽的茶,你喝過嗎?

和茶關係最深的是佛教,我們經常能看到“茶禪一味”的書法作品。這和唐朝佛教禪宗的興盛有關,當時和尚們參禪打坐,喜歡喝茶,這樣能提神醒腦,緩解疲勞,更主要的是,茶的品性是純潔淡泊,遠離葷腥,有助於靜思修道。於是佛教提倡以茶助修,以茶供佛,以茶待客,因此慢慢形成了很多寺廟的寺規寺儀。

此外,禪宗僧人還發現喝茶跟參禪有許多相似的地方。

第一,以無住為本。從茶的自然秉性來講,茶樹生長在遠離鬧市的山谷當中,一年年的,任憑你風起雲湧,斗轉星移,它都安靜地生長,這就像佛教裡強調的以無住為本,無所住而生其心。

加蔥加鹽的茶,你喝過嗎?

第二,平常是道。喝茶跟參禪都是佛家每天要做的事,就是平常事。用平常心對待喝茶與參禪,不那麼執著,便能喝出茶味,參出禪機。

第三,靜心得道。喝茶要在清淨中喝,參禪要在清淨中參,身上不沾染紅塵,心裡頭也沒有俗念,專注一境方可入禪。沒這種經驗的人,聽上去可能有點兒玄乎,總之啊,茶甚至成了禪的某種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