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劉漢盛《音響二十要》第一篇-音質

【科普】劉漢盛《音響二十要》第一篇-音質

前言:

許多初玩HiFi的朋友,一開始對各種聲音缺乏基礎的理性認知,認為音色是第一位的。許多廠商、KOL、大佬就利用這一機會大作文章,散播、混淆各種聲音概念,搞得許多新使用者一頭霧水、摸不著頭腦。

那麼衡量音響產品究竟該從何入手?除了音色外,是否還有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臺灣發燒宗師劉漢盛的《音響二十要》是解讀這方面問題公認的權威。劉漢盛先生,是當代臺灣音響界的教父級人物,由其主編的雜誌《音響論壇》不論在寶島還是大陸,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力。

我們將節選出劉漢盛《音響二十要》中的重點內容,希望大家能夠用心看完,並從中找到自己所需的內容。也許當你看過後,暫時不能體會或不能完全體會其中奧義,怎麼辦?唯一辦法只有多聽、多對比、不停地領會。希望當你閱讀完這篇內容後,再次面對某些拙劣的推銷廣告與槍文時,可以一笑而過!

以下為節選內容:

為什麼要寫「音響二十要」

自臺灣有人開始寫音響器材評論以來,有關音響器材表現的各種名詞、形容詞就一直處於不夠精確的情況;而且,許多名詞或形容詞也一直被評論員或讀者們誤解、誤用,以致於產生許多不應該有的迷惑與矛盾。究其原因,中國人「差不多先生」的個性脫離不了責任,國內國外土洋雜用的名詞也是原因之一;最後,評論人員本身及讀者未能對器材評論中所用的名詞、形容詞深思也是幫兇。因此,許多評論甚至可說是玩弄文字遊戲,灌水填充版面之劣作。說得直接一點,許多評論文章距離應該有的精確、紮實境界還有一段距離。多年以前,我因深受上述事項所苦,曾經寫了一篇「音響十要」的短文,當時只簡單說明我評論器材的方向。事隔多年,我發現「音響十要」早已經無法滿足「精確」的要求,而且包括我自己在內,許多評論文章仍然會因偷懶而寫得不夠周全。因此腦中就蘊釀著要重新為如何寫、看器材評論文章下個較詳細的分項。讓我自己、「音響論壇」的評論員、以及讀者們都有一個明確的指引。唯有這樣,文字的傳達才能達到最低失真;也唯有如此,器材評論的文章才能更紮實、精煉,且言之有物。或許,我的思考尚不夠周全,以下的二十分項可能仍有疏漏或值得再論之處。不過,多年以來「音響二十要」已經成為臺灣音響界普遍接受的主流思想,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希望新讀者在仔細閱讀過這篇文章後,能夠精確的培養出自己品評音響器材的基本能力。這樣,也就不會被許多不精確、玩弄文字、模稜二可的評論所迷惑。

音響第一要:音質

音質是指聲音的品質,許多人都把它與「音色」混淆了。什麼叫作聲音的品質?當您在說一雙鞋子品質好的時候。您指的一定是合腳、舒服、耐穿,而不是指它的造形好不好看、時不時髦。同樣的,當您在說一件音響器材音質好、壞的時候,您也不是在說它的層次如何、定位如可,而是專指這件器材「耐不耐聽」!就好像耐不耐穿、合不合腳一樣。一件音質很好的器材,它表現在外的就是舒服、耐聽。您不必去探討它聽起來舒服、耐聽的原因,那是專家們的事,您只要用您的耳朵去判斷就行。有些器材生猛有力、速度奇快、解析力也強,但是不耐久聽,那可能就是音質的問題。一件好的音響器材,其音質就應該像一副好嗓子,讓人百聽不膩。或許我這麼說您還是認為很抽象。其實不然,我可以再舉實列來說明。當您提到布料時,您會說:這塊料子的質地很好。當您在吃牛排時,您會說:這塊牛排的肉質很好。當您在稱讚一個小孩時,會說:這個孩子的資質很好。所以,當您在聽一件音響器材或一件樂器時,您也會說:它的音質很美。從以上這些例子,您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質」就是與生俱來的天性。音質高貴、很好、很美就代表著這件器材的本性很好,它讓人聽起來很舒服。我可以說音質是音響器材中最重要的一環,所以我將它擺在第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