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教給我們,道德教育,掌握6點就夠了

提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就不能不談及記錄孔子思想學說以及事蹟的《論語》。在孔子的教育主張中,道德教育是其很重要的一部分。縱觀當下,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裡,如何守住自己的底線,保持自己的優良道德品質,是我們應當去深思和學習的。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入《論語》中德行修養部分吧!

《論語》教給我們,道德教育,掌握6點就夠了

在道德教育中,“仁”被視為最高的道德準則,不論何時何地,要懂得愛人,要保持仁德。

“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要有好的道德修養,人不能只是滿足於當下的生活,一定要有更高層級的精神追求。

首先,要立志,確立自己的志向與理想。接下來,就是要堅持自己的志向,不要因外界的各種干擾而隨意改變。

經常能聽到很多人說自己感到很迷茫,對什麼似乎都不感興趣,提不起精神做事情,其實就是缺乏一個明確的目標。立志不僅是對我們奮鬥方向的指向,同時在心理上也會覺得很充實,在道德的實踐中更會有客觀的評判標準,使自己不至於總是偏離軌道,這是做一切事情的動力源泉。不得不說,幾千年前的孔子不愧為聖人,不論在任何年代,立志都是必須的。

《論語》教給我們,道德教育,掌握6點就夠了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判斷一個人道德是否高尚,就看他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是如何對待自己和他人的。一定要懂得約束和剋制自己的言行,是孔丘主張的“克己”。

遇事要從自己身上著手反思,看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夠合乎禮數,不做損人利己的事情,還要以同情之心待人,這些在當代社會也是我們所推崇的。

有的人在遇到事情時總是會率先埋怨別人,眼裡只會看到他人的不足,卻從未發現自己身上的缺點。通常,在一個公司內,老員工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會將自己沒有管理好這件事,認為是手下人做得不到位,一味的指責只會破壞大家的團隊精神,失去他人對你的信任。當代社會,我們已經沒有了那麼多繁雜的禮數,但仍然在簡單中也蘊含著道德規範。當你遇事不能剋制自己,無法禮待他人,自然也不會被人所尊重,你的道德素質也無法被判定為良好。

《論語》教給我們,道德教育,掌握6點就夠了

“力行近乎仁”。

對於德行的培養,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一定要去進行道德實踐。我們常說的言而有信,便是能體現一個人是否能按道德規範來實踐,進而反映其道德水平。

每個人對待他人的認知,大都是從其所作所為上來判斷的,因為只靠聽到的恐怕多半不值得相信。“言必信,行必果”,在各種場合與社交中,都是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德行。

對一個商家而言,當它不再誠信經營,消費者會對這種沒有德行的商家進行投訴或者是排斥,直接影響到它本身的品牌度;對學生而言,不能按時完成作業,甚至在第二天找各種理由,這樣就會降低學生在老師同學心中的信譽度,直接影響他人對你的道德評價;在雙方約會時,一方的習慣性遲到,這種不守時、不守約的行為,也會直接影響對方對你的好感度,進而會從道德的角度,個人品質的方面,認為你是一個不可靠的人。

所以,道德規範認識不只是要了解於心,能真正“力行”,做於實踐之中,才是真正擁有好德行!

《論語》教給我們,道德教育,掌握6點就夠了

“過猶不及”。

孔子在道德實踐上也強調“中庸”的原則。在培養人的德行上,一定要教育其使自己的行為恰到好處,不偏不倚。同時,要具備辨別行為是否得當的能力。

“中庸”一詞常常作為中國人的代名詞,但是這兩個字實踐起來,卻不甚容易。怎樣能將自己的行為控制在恰到好處之地,這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獲取足夠的經驗,再加以多次的反思再實踐,才能夠把握好一個度的問題。

能夠做到“過猶不及”的人,都是有大智慧的人。但他們也並非天生如此,都是在一件事一件事的經歷與認識中,才發現最適合自己,同樣也對他人好的方式。這種辨別的能力是需要在自己的反思與他人的指正之中共同去協調的,所以,“中庸”不是讓你不作為,是要你將事情做得恰到好處,且合乎規範!

《論語》教給我們,道德教育,掌握6點就夠了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除了上面提到的要有正確的道德認識,與恰到好處的道德實踐外,人一定要學會反省自己。主動自覺的對日常所做之事進行自我檢查,看看是否合乎規範。同時,看到他人好的品格時,要善於學習;發現不好的道德行為時,要及時反省自己有沒有類似的問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我們從小就會背誦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但是真正能夠做到這點的人又有幾個?每天放學或者下班後,大家要做的就是想要放鬆自己,玩玩手機,打打遊戲,看看電視,然後睡覺,繼續第二天重複的生活。缺失了對自我的內省部分,這對個人的成長是很不利的。我們要善於去總結自己當天的學習和工作,找出其中的優勢與不足;要善於反思今天自己的德行是否合理,有沒有發現他人的好的品質值得自己學習的,及時反思記錄下來,從內而外地提升自己的修養!

所以,堅持“內省”!

《論語》教給我們,道德教育,掌握6點就夠了

“過則勿憚改”。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難免是會犯錯誤的,所以要正視自己的錯誤,不要試圖去掩蓋它。

人都會犯錯誤,能夠主動地認識到錯誤,或者在別人的幫助下積極改正自己的錯誤,這就是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人無完人,我們講述那麼多,其實就是在培養一個人逐漸擁有完善的德行的過程,若你什麼都能做好,那這些警示也便沒有什麼作用了。所以,不要怕犯錯,及時“改過”,也是向著好的德行邁出了一大步!

綜上所述,我們提到了孔子對於道德教育的六點原則要求,分別是:“立志”、“克己”、“力行”、“內省”、“中庸”、“改過”。簡單的字中體現著無窮的智慧,甚至是值得每個人一生去追求,去完善的!

讓我們在《論語》中找尋一個“仁”字,找尋自己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