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實施上線-資料準備工作

ERP成功的上線,大家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三分技術、七分管理、十二分資料”,以此來表達對資料的高度重視;本文詳細介紹ERP實施上線前的資料準備工作內容及流程。

ERP實施上線-資料準備工作

一、企業上ERP前需準備哪些資料?

我們可以簡單地將ERP實施所要準備的資料分為兩大類:即靜態資料和動態資料。

靜態資料

簡單來講,就是短期內不會變化的資料,一般指生產活動開始之前要準備的資料,如物料、BOM、工藝路線、倉庫和貨位程式碼、會計科目的設定等;這些資料在我們系統上線之前就要準備好,但是靜態是相對的,也需要定期維護,保持其準確性。

動態資料

動態資料一般是指生產經營活動中不斷髮生、經常變動的資料,如客戶的應收賬款—當客戶購買產品但是沒有付款時,應收賬款就會增加;當款項收回時,應收賬款就會減少,物料在領用時就會減少,採購入庫時就會增加;我們在實施ERP系統之初,要輸入動態資料的初始值,也就是期初資料,期初資料一旦建立,就需要隨時維護。

二、制定編碼規則和完成基礎資料收集

在明確有哪些資料要準備後,就可以著手編碼了,一個考慮周全的編碼體系需要跨部門反覆討論。不同的資料可能有不同的編碼結構,但必須遵循共同的編碼原則:

唯一性

必須保證一個編碼物件僅被賦予一個程式碼,一個程式碼只反映一個編碼物件。

實用性

編碼體系應當符合企業的業務特點和管理需求,既充分考慮企業發展對資訊編碼的需求、又兼顧企業的現狀。

統一的編碼結構

編碼由一個或者若干不同分類角度的分類碼構成。

標準化

編碼應提高標準化程度,充分考慮到與外部環境的接軌而儘可能與相關國家、行業標準相吻合;例如使用國家標準所確定的行業分類作為行業編碼,郵政編碼作為地區編碼等。

便於ERP系統處理

由於編碼將在計算機資訊處理系統中得以實現,故編碼應當符合資料處理的要求,便於用計算機處理。

易用性

編碼應儘可能好記易用,所以要在滿足要求的情況下儘可能的短小;實際上,編碼問題絕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也不只是ERP實施小組的事情——它牽涉到不同的部門,需要考慮管理現狀、業務特點、歷史資料等方方面面;完成編碼規則後,依據編碼規則逐條確定靜態資料和編碼,從而完成整個靜態基礎資料的整理工作。

三、期初資料準備和系統上線

由於期初資料反映的是上線那個時間點的資料,因此過早準備是沒有意義的,這些事務處理資料都是動態的,每天都在變化。

因此完成期初資料準備需要更精密的時間表,通常會這樣安排計劃:

根據ERP專案的實施進度,確認上線時間,並進行專案管控。

在上線之前一週內進行全面的庫存檔點,並在財務上進行盤盈盤虧處理。盤點時使用新的編碼規則。

要求各業務部門在上線之前儘可能處理完未結清的訂單和應收應付單據,以減少手工和系統切換的難度,同時也降低日後對賬的工作量。

集中人力將靜態資料匯入或者錄入系統。

在上線時點將庫存期初、科目餘額和未結單據錄入系統;可視資料量的多少適當提前或者滯後錄入,但要保持系統中的資料與實際情況相符。

在上線後的一個月內,透過核對手工賬和實物,檢查系統資料是否準確,並查出差異所在,進行調整。

四、上線後的資料維護

作為—個完整的系統,上線還只是ERP應用的開始;相比前期的痛苦,上線後保持資料的“純潔”更顯得重要。

資料的維護仍是資料維護人員的一項長期而且艱鉅的工作,內容主要包括:

成立專門的編碼維護部門,根據編碼規則新增新的編碼

由於公司所有業務都是透過呼叫基礎資料來保持同一資料在整個系統中的唯一性,要保持基礎資料在系統中的唯一性;我們需要成立一個編碼維護部門,統一來新增新的編碼,防止編碼重複引起資訊的錯誤。

指定相應的資料維護人員

上線後,一方面為了適應系統內的資料流轉,部分業務流程和操作規程需要調整,資料維護人員要與各資料的源頭部門的進行協調;另一方面,系統為了適應企業的實際業務流程和管理需求,需要增加新的資料項或者更改原資料定義等;不僅如此,資料維護人員還要及時處理系統中的異常資料,清理垃圾資料和已經失效的資料,以保證系統資料準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

定期備份ERP系統資料庫

針對ERP系統前臺操作人員非正常操作和系統管理員錯誤操縱後臺資料系統,以及跨平臺轉換,硬體系統升級等實際問題,需要對ERP系統資料庫進行備份;在出現資料災難時可以恢復到最近一個數據點,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確保系統平穩安全執行。

建立一系列相關的規章制度

ERP系統上線以後,要使ERP系統真正發揮出其應有的功效和價值,使ERP能夠長久有效的為企業的各項工作服務,需要建立一系列相關的規章制度來保證ERP工作的順利進行;具體包括:機房安全管理制度、資料維護制度、許可權管理制度、應用伺服器管理制度、資料訪問制度。

——很高興認識志同道合的你——

ERP實施上線-資料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