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原型

――詩人袁枚和他的隨園

作者 王民安

《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原型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這首名為《苔》的詩想必你也熟悉吧?網路刷屏,風靡一時,廣為引用,成為詩紅。它的大意是說春風陽光不到地方,青春照樣萌動。哪怕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絲毫也不自慚形穢,依然像那美麗高貴的牡丹一樣,自豪地盛開。無名的花,悄然的開著,不引人注目,更無人喝彩。就算這樣,它仍然那麼執著的開放,認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間,毫無保留地綻放給了這個世界。因為對微小生命的歌頌和尊重,這首詩引起了讀者的情感共鳴。

詩的作者何許人也?他又是吟詠哪個地方的景物呢?

《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原型

《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原型

袁枚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隆三大家”。袁枚自幼熟讀讀書,擅長寫詩作詞,在乾隆四年也即1739年,年僅24歲的袁枚考中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學士。乾隆七年即1742年,袁枚被外調做官,先後做過沭陽、江寧、上元等地的知縣,袁枚執政清明,不畏權貴,頗有政績,很得當是總督尹繼善的賞識。在乾隆十四年時,袁枚父親去世,遂辭官回鄉養母,這年他才33歲。他在江寧也即今南京購房安居,所買隨園經袁枚的翻修改造,成為了當時著名的私人園林,而袁枚也被世稱為隨園先生。袁枚在67歲時服完母喪後,開始遠途遊山玩水,先後遊覽過天台山、雁蕩山、黃山、廣東羅浮山、丹霞山、武夷山等地,袁枚在遊歷期間寫下眾多散文遊記,直到去世的當年,81歲高齡的袁枚還在出遊吳江,要知道古時候,交通不便,溝通不暢,袁枚以老年之態還能暢遊全國山水,精神可嘉,勇氣可嘉。他徜徉於山水煙霞之中,吟詩作文,結交士子權貴,幾乎長達半個世紀。

上面那首詩所吟詠的就是隨園之景。說道隨園,那可是鼎有名氣。無論在建築界和文學界都如雷貫耳。袁枚有一本詩論專著就叫《隨園詩話》,為作詩的人和研究詩的人的必讀書。他還有一篇專寫隨園的文章《隨園記》,詳細記述了他購置並營建隨園的經過。

文中寫到:

康熙時,織造隋公當山之北巔,構堂皇,繚垣牖,樹之荻千章,桂千畦,都人遊者,翕然盛一時,號曰隨園。因其姓也。後三十年,餘宰江寧,園傾且頹弛,其室為酒肆,輿臺嚾呶,禽鳥厭之不肯嫗伏,百卉蕪謝,春風不能花。餘惻然而悲,問其值,曰三百金,購以月俸。茨牆剪園,易簷改途。隨其高,為置江樓;隨其下,為置溪亭;隨其夾澗,為之橋;隨其湍流,為之舟;隨其地之隆中而欹側也,為綴峰岫;隨其蓊鬱而曠也,為設宧窔。或扶而起之,或擠而止之,皆隨其豐殺繁瘠,就勢取景,而莫之夭閼者,故仍名曰隨園。

隨園原名隋園,是原為曹寅所建,曹家被抄家後,轉到江寧製造隋赫德手裡,因主人之姓命名“隋園”。後隋赫德又被抄家,後來廢棄,又為袁枚出三百兩銀子購得,取名隨園。因隨地勢營造,因勢取景,所以又命名“隨園”,也許暗含“隨緣”之意。曹家的姻親富察明義曾說隨園就是《紅樓夢》裡的大觀園。隨園或是《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原型,就連袁枚也不否認。袁枚在《隨園詩話》中也曾說:“雪芹撰《紅樓夢》一部,備記風月繁華之盛,中有所謂大觀園者,即餘之隨園也。”

這你就知道它的名氣有多大了。

《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原型

袁枚的《隨園記》,先歷敘園的地理位置,顯得鄭重之至。接著便處處扣住“隨”字,寫葺園的經過與作者的趣味,表現了作者灑脫放任的處世觀,充滿了初得園的喜悅及對將來悠遊林下的生活的憧憬。

隨園後來的興建,主要出自建築家武龍臺的手筆,但全園的佈局均出自袁枚的策劃。這篇園記沒有細講園景,只是記敘治園的經過與取園名“隨”的含義,而這些正是隨園佈局的主導思想。隨園的修築頗能體現袁枚的匠心獨運。袁枚在其遺囑中曾說:“隨園一片荒地,我平地開池沼,起樓臺,一造三改,所費無算。奇峰怪石,重價購來,綠竹萬竿,親手栽植。器用則檀梨文梓、雕漆槍金;玩物則晉帖唐碑,商彝夏鼎,圖書則青田黃凍,名手雕鐫;端硯則蕉葉青花,兼多古款,為大江南北富貴人家所未有也。”可見與隨園配套的器物、古玩之奢侈,花費之巨大。

《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原型

1748年(乾隆十三年),他辭官居園中。從此以後,退出仕途,他就在這裡過了近50年的閒適生活,從事詩文著述,編詩話發現人才,獎掖後進,為當時詩壇所宗。

袁枚在詩歌理論上的貢獻主要是倡導“性靈說”。主張寫詩要寫出自己的個性,認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詩之傳者,都是性靈,不關堆垛”。主張直抒胸臆,寫出個人的“性情遭際”。主張“性靈”和“學識”結合起來,以性情、天分和學歷作為創作基本,以“真、新、活”為創作追求,這樣才能將先天條件和後天努力相結合,創作出佳品,認為“詩文之作意用筆,如美人之髮膚巧笑,先天也;詩文之徵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飾,後天也”。主張文學應該進化,應有時代特色,反對宗唐宗宋。他譏諷神韻派是“貧賤驕人”,格調派是“木偶演戲”,肌理派是“開骨董店”,宗宋派是“乞兒搬家”。他也反對沈德潛的“溫柔敦厚”說,認為“孔子論詩可信者,‘興觀群怨’也;不可信者,‘溫柔敦厚’也”。主張駢文和散文並重,認為駢文與散文正如自然界的偶與奇一樣不可偏廢,二者同源而異流,它們的關係是雙峰並峙,兩水分流。詩歌清新雋永,流轉自如。寫景詩飄逸玲瓏。

袁枚的文學思想有發展的觀點,對封建正統文學觀點及形式主義思潮有衝擊作用。另外,他強調駢文作為美文學的存在價值,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袁枚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摯,流傳久遠,古文論者將其與唐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並提。

《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原型

值得一提的是,袁枚是一個多才多藝且有生活情趣之人。他除了是詩人,建築家外,還是個美食家。他寫的《隨園食單》一書,是清代一部系統地論述中國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重要著作。厲害吧,吃也能產生學問家。

聰明人就是不一樣,袁枚的經濟頭腦也很靈光。隨園如此風光,如此奢華,資金投入是很大的,沒有巨資運營,隨園無法維護40多年獨領金陵宅園潮流。那麼,袁枚的巨資從何而來?

其實隨園能夠風光40年,與袁枚持續投入,長期建設分不開,更依賴於他的經營有道,多方面獲利,才保持了隨園建設有足夠的資金投入。

乾隆十四年袁枚辭官時,有積蓄3600兩銀子,隨園購買本金只花了300兩銀子,兩年建設隨園初具規模,積蓄也幾乎用盡。因為辭官後,就沒有了俸祿,乾隆十七年袁枚赴陝西任職。

到了袁枚去世時,其遺囑記錄有現銀2萬餘兩,田產價值萬餘兩銀子。如此豐厚的財產實為袁枚重視經營、善於經營的結果。袁枚以地主、文人、出版商、教師、名人的五重身份經營,獲利豐厚。

一是將隨園田地、山林、池塘租給13戶人家,供其種植糧食、蔬菜、瓜果、樹木,坐收地租。二是賣文獲得稿酬。袁枚為“一代騷壇主”,聲望日隆,請他寫傳記、墓誌者甚多,出資不菲。袁枚的潤筆費收入頗豐,一文賣幾兩銀子也不足為奇。三是袁枚自刻小倉房全集銷售,自己寫書,自己印書,自己銷售,袁枚的著作屬於暢銷讀物,收入自然不低。四是袁枚還開賬授課,招收學生,學費收入也非常可觀。五是名人效應,受邀四處免費遊玩,獲得饋贈,獲利多多。

這五種經營渠道與方式,與我們現在流行的經營,利潤較高的五個方面頗為相似——出租房屋,收取房租;寫書拿稿費;題字賣字畫;出版印刷暢銷書;開學堂辦教育;名人廣告效應。

袁枚死後,他的子孫繼續經營著隨園,隨園的聲名遠揚,許多人慕名造訪,欣賞隨園的景緻,因為參觀者眾多,隨園的門檻都被踩壞了,每年都要更換一兩次。袁枚的孫子袁祖志在《隨園瑣記》中記載:“典試提學以及將軍、都統、督、撫、司、道,或初蒞任所,或道出白門,必來遊玩,地方官即假園中設筵款待。遊園之人,以春秋日為多,若逢鄉試之年,則秋日來遊之人,更不可勝計算。緣應試士子總有一、二萬人,而送考者、貿易者,又有數萬人,合而計之,數在十萬人左右。既來白下,必到隨園,故每年園門之檻,必更易一、二次。”

《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原型

隨園在道光初年開始頹敗,這時距袁枚去世不到30年。到了太平天國進駐南京時,隨園遭到了較大破壞,園林景觀被開墾成糧田。咸豐三年隨園毀於太平軍的戰火,太平軍之所以要毀掉隨園,據說是因為袁枚的一個孫子曾在蘇州做過縣太爺,與太平軍交過手,讓太平軍銳氣大傷,太平軍嫉恨袁枚的孫子,也就嫉恨袁枚,毀掉隨園。今天隨園、百步坡的地名還存在,但是物是人非。據說在太平天國時期,隨園就被闢為稻田。上世紀50年代,袁枚墓還被列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墓前有石牌坊,上刻“清故袁隨園先生墓道”,並樹立“皇清誥授奉政大夫顯考袁簡齋之墓”石碑一塊,碑文為古文字學家姚鼐所撰。“文革”中全部被毀,僅殘留墓址。1974年3月,建設五臺山體育館,對袁枚墓址進行了全面清理。袁枚留在南京的物質遺存也消失了。

雖然隨園建築早已蕩然無存,隨園老人的墓地也被掃蕩一空,歷史概念的隨園已經不存在了,但是隨園的原址依然可以找到,即使無法復建隨園建築,至少可以豎一塊石碑,告訴人們隨園的歷史淵源,讓人們記住這裡曾居住過一個文化老人,這塊熱土誕生過《隨園詩話》、《隨園食單》這樣的文化佳篇。

讓我們再想象一下。當年,袁枚寫完文章後在隨園的小徑漫步。他突然注意到了陽光照不到的地方,有綠綠的生命還在頑強的生長,由此他也感嘆生命的偉大,又有一篇小詩湧上筆端:

各有心情在,隨渠愛暖涼。

青苔問紅葉,何物是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