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道德經 第十四章

寫在先:

2500年來,詮釋道德經者無數,文章林林總總,汗牛充棟,然而,恕本民科直言,皆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自老子之後,至今無人能夠悟懂道德經!

今天,以黃帝的道原經,周文王的周易,和老子的道德經為代表的的華夏思想,正在引領人類步入超越物質的外星文明新時代,所以悟懂形而上,即超越物質的華夏思想是先決條件,其中就包括道德經!

於是道德經的正本清源成為重中之重,迫在眉睫!

[原文]

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譯文]

視而不見,名曰夷;

視而不見,稱之為無色(

);

聽之不聞,名曰希;

聽之不聞,稱之為無聲(

);

搏之不得,名曰微。

摸之不到,稱之為無形(

) 。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這三者無從追究,它們原本就是混而為一(即“道生一”的一:陰和陽相互糾纏,混而為一的太極)。

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它的上面既不顯得光明;它的下面也不顯得陰暗,延綿不絕,卻又不可稱呼其名,只能把祂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這就是所謂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體的象,這就是所謂若有若無(

惚恍

)。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迎著祂,看不見其首,跟隨著祂,也看不見其尾。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把握著遠古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今天存在的具體事物(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就能知道宇宙之始,這就所謂“道”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