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化(十九)元宵節為什麼又叫燈節?

疏雨滴荷——原創

為什麼把正月十五叫上元,還叫元宵節?又叫燈節?

因為古時把正月稱為元月,正月十五是第一個月圓日所以叫上元,七月十五是中元。古時把夜稱為宵,所以叫元宵節。

古時候,民間有個習俗,在元宵期間,城市鄉村往往舉行燈會,觀燈,賞燈,賽燈,還行成燈市,晝夜喧闐,熱鬧非凡。元宵花燈,品種繁多,造型奇特,巧奪天工。各地的花燈風格各異。各有特色,如北京的宮燈莊重大方,上海的彩燈秀麗玲瓏,廣州的花燈華麗優美,蘇州的掛燈工巧尤美,成都的花燈千姿百態,北國的冰燈如詩如夢。這種活動一直沿襲下來,直至今天。

那麼元宵節為何要張燈結綵?為什麼叫燈節呢?先講一個傳說。

漢武帝時,侍臣東方朔為幫助一個叫元宵的宮女能與家人團聚,裝扮成民間卜卦人,在長安街頭給人算卦,乘機宣揚“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兇卦及“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六大火,焰紅宵夜”的讖語。於是,朝野一片恐慌。漢武帝急召東方朔求消災良方。東方朔說,聽說天上火神最喜歡吃湯圓,可在十五晚上讓元宵做湯圓焚香上供,並傳諭宮內外臣民傾門而出,大街小巷掛燈,燃爆竹,好像滿城大火使在上天觀察的天帝不致生疑。漢武帝一一照辦。那天夜裡,萬人空巷,連皇帝也微服出宮與百姓消災同樂。宮女元宵得以乘機與家人團聚。由於照東方朔的辦法做了,長安城安然無恙,漢武帝大喜,從此,年年照樣辦理,就把這一天叫做元宵節。

這只是個傳說。其實,元宵節的產生同我國古人祭祀“太乙”星神有關,它來源於我國古代先民原始宗教的天體崇拜。西漢時,人們有祭祀“太乙”星的風俗,據星象圖分析上記載,太乙星是指北方天空那顆明亮的北極星,是古人夜晚辨別方向的標誌。在北極星不遠的地方是人們常說的北斗星,北斗星在不同季節和夜晚的不同時辰裡,出現在天空的不同方位,因此,人們認為北斗星是在圍繞著北極星轉動,古人根據初昏北斗的斗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斗柄指東為春天,斗柄指南為夏天,斗柄指西為秋天,指北為冬天。這個本來是我們祖先在天文學方面的貢獻,但是,在科學和迷信交混難分的時期,古人對天象不能做出科學的解釋,於是便把天象的變化和人間的福禍聯絡起來,如占星家認為某某星主水旱,某某星主飢寒,把天象加以神話,在農業為主,生產力落後,靠天吃飯的社會條件下,便產生了對日月星辰這些天體進行崇拜的迷信活動,每到一定時候,人們便虔誠地祈禱上天保佑人間盛世平安,五穀豐登,秦漢以後的正月望日,人們通宵達旦地祭祀“太乙”星神,這就是元宵佳節的由來。至於元宵燃燈,雜耍,吃元宵那些活動,是人們在祭祀時候的活動,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活動越來越豐富多彩。

中國古典文化(十九)元宵節為什麼又叫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