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化心理解讀|拖延、原地打轉、內耗...是不是你被內卷化了?

我曾經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期末複習的時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殊解壓癖好。

我喜歡正式看書前打掃衛生,我的朋友總是背書的時候突然開始自言自語“不想學了不想學了瘋了瘋了”或者哼歌。甚至有人只是盯著書發呆。

內卷化心理解讀|拖延、原地打轉、內耗...是不是你被內卷化了?

有網友總結說:平時覺得無聊,一到複習的時候就會發現更多有趣的事等著去做。

“讀書和吸大麻一樣,都是對著死去的植物產生幻覺。”

我們總是知道目標卻無法快速有效地執行,總是關注其他事物的價值。或者總是原地打轉,無法前行。

這就像打遊戲,做主線任務的時候總是去關注支線任務,最後又耽誤了原本要做的事。

執行力差,或許是因為你正處於內卷化過程中。

很多人稱之為拖延症,我更傾向於“內卷化”。

“內卷化效應”的故事發生在爪哇島。

住在那裡的美國人類文化學家利福德·蓋爾茨透過觀察爪哇島原住民的耕作規律,發現了一個令人絕望的迴圈——這個地區的人們年復一年地進行著一種沒有進步的輪迴狀態的農耕生產,一直處於一種簡單的自我消耗的狀態。

蓋爾茨將這種現象稱為“內卷化效應”。

內卷化心理解讀|拖延、原地打轉、內耗...是不是你被內卷化了?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大家應該都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名記者問放羊的小孩:你放羊為了什麼?

放羊娃:賺錢

記者:你賺錢為了什麼?

放羊娃:娶媳婦

記者:你娶媳婦為了什麼?

放羊娃:生娃

記者:生了娃幹什麼

放羊娃:放羊。

這就是內卷化。我們都笑話放羊小孩落後的觀念,殊不知,我們都是放羊的小孩。

然而放羊的小孩沒有什麼遠大的目標。

而我們有時候明明心中有目標,卻還是在做

迴圈放羊的事。

同樣的故事還有一個漁夫。

有個年輕人看到釣魚的老頭問:你為什麼不多釣幾條魚?

老頭:多釣幾條幹嘛?

年輕人:多賣些錢

老頭:要那些錢幹嘛?

年輕人:這樣你就可以攢錢買條更大的船,釣更多的魚

老頭:然後呢?

年輕人:你還可以擁有船隊

老頭:要船隊幹嘛?

年輕人:你可以獲得更大的收益,成為企業家

老頭:然後呢?

年輕人:然後你就可以每天在海邊曬太陽

老頭:可我現在就在海邊曬太陽

年輕人的思維並沒有什麼錯,他認為事業成功後就可以曬太陽,但是他的重點並不在於成功後的悠閒生活,而是追求更大的成就。

老人同樣也沒什麼錯,他想要享受生活。每天想做多少事,就釣相應價值的魚,不需要追求其他價值。

很多人經常執著於其他方面的價值,繞了一圈又回到了原點。

內卷化心理解讀|拖延、原地打轉、內耗...是不是你被內卷化了?

生活中,折磨我們的往往就是來自我們個體的內卷化,除了枯燥單調以外,它似乎更有一種讓人看不見希望的絕望感。

心理上的內卷化更多是,由於過度的自我施壓導致目標感的模糊,動力喪失,疲憊感增加,拖延症加劇,內心自我消耗。

通常的表現有:

1。 自我封閉,拒絕與外面的世界接觸。

2。 懶散,各種活動均不積極參加。

3。 有煩惱就悶在心裡,不會積極應對,也缺乏很好的排解渠道。

4。 沒有長期計劃,只做眼前的事,頗有些得過且過的樣子。

“我知道不能這樣自暴自棄,但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我知道要出門,要約朋友,但我就是做不到!”

“我知道不能天天在家玩遊戲,但我就是離不開!”

……

在困境中,每個人都有可能經歷類似這種絕望的吶喊。“知道要……卻做不到……”的糾結背後,是無止境的自我戰鬥。

在心裡內卷內耗的過程中,我們的身心資源就被消磨殆盡。

內卷化心理解讀|拖延、原地打轉、內耗...是不是你被內卷化了?

在傳統教育中,我們學會:要理智,不要衝動;要堅強,不要哭泣;要樂觀,不要消極;要勇敢,不要畏懼;要合群,不要孤僻……持續引發內耗的教育,讓我們長期忽視、否認甚至敵視自己的特定思維與感受,讓我們每天消耗大量精力與之戰鬥。

如果你已經意識到自己處於內卷化狀態,不妨停下來,給自己一個發呆的時間,學會簡化目標,轉化生活方式。

所以,試試去減少內耗,喚醒並利用自身的力量。比如:關注自己可控的事情,減少愧疚感,學會放鬆,學會感恩等等。

瞭解更多解壓方式,關注@發呆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