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上半場尷尬的華為,在下半場可能不再尷尬

將華為造車,歸到新勢力這一類,似有不妥,但明顯與新勢力接近,另一個可以肯定的是,

華為是在新賽道造車。

在新能源汽車上半場尷尬的華為,在下半場可能不再尷尬

在全球環保壓力持續、資訊科技迅猛發展不斷滲透、汽車行業內生動力的共同作用下,新能源汽車賽道和汽車升級路線重合。傳統燃油車企優勢不再,外部資本進入的門檻開始降低。

從2003年比亞迪、2004年特斯拉創立開始,直至2008年特斯拉推出第一款電動汽車,2009年比亞迪推出第一款電動汽車,新賽道才開始有了雛形。

在新能源汽車上半場尷尬的華為,在下半場可能不再尷尬

在2009年,我國出臺了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推動國內汽車升級。在後續的發展過程中,汽車行業成為資本爭相進入的領域,一下子熱鬧了起來。

從最早的賈躍亭造車,到格力造車,再到恆大造車,蔚小理蜂擁而至,直到今天蘋果、小米放言造車,新賽道的地位得到了確認,圍繞新賽道的格局也在慢慢成型。

在新能源汽車上半場尷尬的華為,在下半場可能不再尷尬

傳統燃油車企為了保住行業地位,也在新賽道成型後開始逐步接受現實,從資本和技術上向新賽道靠攏,但明顯動作緩慢,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優勢。

在進入新賽道的資本中,我們發現,資金優勢並不是核心優勢,具備電動化、智慧化背景的資本才有可能達成目標。

這其中,格力具備傳統制造業背景,恆大的背景是房地產,這兩大行業不符合“電動化、智慧化”方向,更沒有相關優勢。

而在新賽道確立了地位或者勢頭強勁的公司,不是具備電動化優勢,比如比亞迪,就是具備智慧化優勢,比如特斯拉,還有蜂擁而至的網際網路資本。以蔚來、小鵬、理想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網際網路頭部企業蘋果、華為、小米等,他們的優勢也是智慧化。

在新賽道上,每家公司都會根據自己的優勢確定自己的定位,華為的定位比較特別,也造成了華為現在的尷尬。

華為最核心的優勢是ICT的技術積累和研發能力。除了蘋果,進入汽車行業的其他公司,沒有一家有這麼全的技術,所以當其他資本直接造車的時候,有著更全面優勢的華為反而尷尬了。

在電動化階段,華為雖然沒有優勢,但也研發出了自己的三合一電驅動系統、增程器,在純電、增程式混動方面並不落後。

在智慧化階段,華為不僅具備平臺優勢,還具備應用優勢,更是新賽道生態的潛在競爭者。

華為在新賽道有物聯網作業系統和資訊通訊系統、雲計算平臺,在軟體應用層有鴻蒙智慧駕艙、自動駕駛系統,硬體層有鐳射雷達、毫米波雷達等。

因此華為將自己定位於智慧汽車解決方案提供商,處於新賽道上游,類似於博世這樣的角色。“華為不造車,要幫助企業造好車”,體現的正是這一定位。

所以華為不能像新勢力那樣放開手去直接造車,為的就是打消主機廠的顧慮。試想一下,如果有了華為汽車,那些採用華為解決方案的其他汽車該如何定價,將是個問題。

但在創業之初,華為的技術能力必須落地,一方面在實際場景中挖掘需求、修正技術、驗證方案,另一方面需要透過實際案例證明實力。所以,華為採用分級別合作的方式。其中,與小康合作最為緊密,可以說賽力斯、問界就是華為汽車,而華為與北汽合作的極狐重點實現智慧駕駛,與長安合作的阿維塔則重點展示綜合能力。

從公開資料分析,華為造車的第一目標是上游智慧汽車解決方案供應商,更高一個目標則是新賽道生態建設的主導者。

王傳福說過:“電動車電動化是新能源汽車的上半場,智慧化是電動車的下半場。”已經成為行業共識。

比亞迪、華為在原有行業的成功說明,資本是基礎,但最終決定方向的是技術。在新能源汽車上半場尷尬的華為,在下半場可能不再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