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問十答|特斯拉突破萬億市值,對新能源汽車行業是福還是禍?

十問十答|特斯拉突破萬億市值,對新能源汽車行業是福還是禍?

十問十答|特斯拉突破萬億市值,對新能源汽車行業是福還是禍?

撰文|

光子星球王潘

北京時間10月26日凌晨,特斯拉市值正式突破1萬億美元,這是歷史性的一刻。從1000億美元到1萬億美元市值,特斯拉僅僅用了21個月。

截至目前,全球一共只誕生過七家公司市值突破1萬億美金,他們分別是蘋果、沙特阿美、微軟、亞馬遜、谷歌和臉書,以及近日市值剛突破1萬億美元的特斯拉。

其中,沙特阿美在沙特利雅得上市,其他六家均在美股上市。隨著特斯拉的加入,美股市場六家市值超過1萬億美元的公司全是科技公司,六家市值之和也超過了10萬億美元,佔了整個美國股票總市值50萬億美元中的20%左右。

特斯拉將新能源汽車帶入萬億市值時代,本期騰訊新聞《十問十答》將圍繞特斯拉市值是否存在泡沫、未來還會有第二個特斯拉嗎等問題進行深度解析。

十問十答|特斯拉突破萬億市值,對新能源汽車行業是福還是禍?

Q1、特斯拉市值破萬億美元是個什麼概念?

市值1萬億美金,相當於6。4萬億人民幣,接近於中國GDP排名第四的浙江省2020年GDP水平,僅次於廣東、江蘇和山東三省。

2018年8月2日,蘋果成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1萬億美元的企業,隨後多家公司市值也都達到1萬億美元。截至目前,全球一共只誕生過7家公司市值突破1萬億美金,他們分別是蘋果、沙特阿美、微軟、亞馬遜、谷歌和臉書,以及近日剛剛市值突破1萬億美元的特斯拉。

在車企中,特斯拉的市值算得上一騎絕塵,緊隨特斯拉之後的車企是豐田汽車,市值僅為2500億美元,不到特斯拉的1/4。但是從銷量上,2020年特斯拉全球總銷量僅為50萬輛,而同期豐田汽車銷量為950萬輛,是特斯拉的19倍;以930萬臺年銷量排名第二的大眾汽車,市值曾一度超過1600億美元,如今出現了回落,銷量遠超特斯拉,但市值與特斯拉差距明顯。

中國市值最高的車企比亞迪目前市值約為9000億元人民幣,約合1400億美元,蔚來目前市值為在670億美元左右。

Q2、特斯拉市值為何會大漲?

特斯拉持續暴漲肯定是多重因素疊加在一起共同作用的結果,不是某個孤立的原因形成的。就短期而言,股價暴漲來自於多個利好的訊息面:

第一,10月25日,特斯拉公佈其第三季度在中國市場收入達31。13億美元,同比大增78。5%,且今年前三季度在中國區實現營收90。15億美元,約佔全球收入比例達25%,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

第二,幾乎同一天,汽車租賃巨頭赫茲租車(Hertz)還宣佈向特斯拉訂購了10萬輛特斯拉Model 3,用於汽車租賃服務。這筆史上最大的新能源車訂單將給特斯拉帶來約42億美元的收入(約合268億元人民幣)。

從美股大環境來講,和其他大公司一樣,特斯拉股票大漲肯定也離不開美聯儲放水,隨著大量資本湧入股市,推動大盤上漲,過去一段時間各種指數多次創下歷史新高。

如果將豐田和特斯拉進行對比,豐田的業績是特斯拉十倍以上,但是市值僅僅只有特斯拉五分之一不到,說明資本市場已經不再將兩家公司視為同一型別的公司,也不會直接進行對比。

特斯拉股價能夠長期持續暴漲,背後很重要的原因是華爾街不將特斯拉看作是汽車公司,而是看作科技公司,否則如果按照汽車公司的估值邏輯給特斯拉估值,必將遠低於豐田汽車的2500億美元。

其背後的邏輯在於,以前豐田、大眾這些傳統車企,主要靠賣車本身賺取利潤,還是屬於硬體賺錢的範疇,如果只是硬體賺錢毛利勢必會很低,而隨著特斯拉的出現,自動駕駛等軟體也可以單獨加價賣錢,給了資本市場可以透過非硬體部分賺錢的預期,這樣特斯拉就被視作一家科技公司而非汽車公司。

特斯拉的自動駕駛系統FSD此前早已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售賣,並且還經過多次漲價,比如在中國市場售價高達6。4萬元人民幣。也就是說,軟體可以給特斯拉帶來巨大的盈利想象,而且賣得越多邊際成本越低。但對於傳統車企,仍然是依靠硬體本身以及售後保養等環節賺錢。

Q3、特斯拉市值會有一天趕上蘋果的市值嗎?

特斯拉市值有可能趕上蘋果市值。從營收量級來講,特斯拉2020年營收315億美元,蘋果同期營收為2745億美元,接近特斯拉的9倍。目前蘋果市值2。4萬億美元,接近特斯拉市值的2倍。

考慮到手機市場已經飽和蘋果在未來的銷量增長有限,而電動汽車市場的增長才剛剛開始,特斯拉的營收有望追上蘋果,在市值層面也有這種可能。

Q4、特斯拉股價近兩年開始飆升,這兩年特斯拉發生了什麼?特斯拉當前市值是否存在泡沫?

過去兩年,特斯拉從銷量和業績上都證明了自己的可持續性,連續多個季度實現盈利,當然這其中肯定也離不開他們在中國市場所取得的成績。與此同時,大家還發現傳統車企推出的電動車截至目前還都不具有太強的競爭力,認為他們的市場將被特斯拉逐漸蠶食。

毋庸置疑,當前特斯拉的市值肯定是有明顯泡沫的,只是說資本市場看到了電動汽車的未來,這個大趨勢是非常明明確且一定會發生的,人們願意給它一個十分超前兌現的估值。目前特斯拉市盈率高達1800倍,與之相比蘋果、騰訊、小米等科技公司的市盈率僅有20多倍,而豐田汽車市盈率更是隻有12倍,即便是被資本追捧的比亞迪,市盈率也僅有200多倍,遠低於特斯拉的市盈率。

Q5、馬斯克表示,2030年要年銷售2000萬部汽車,但特斯拉財報資料顯示,目前特斯拉產量趕不上交付。對此,特斯拉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未來其是否有足夠的交付能力?

要解決產能問題,首先是需要建設更多的工廠及生產線,其次還需要招到足夠多的產線工人,最後還要能採購到足夠多的物料,每一個都充滿了挑戰。如果說建廠以及招人還可以快速想辦法解決,比如科研直接收購成熟工廠或者找成熟工人,但是物料的供應將會是個大問題。

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智慧電動汽車企業,往往喜歡在新車上用到新材料或新技術,由於這些新材料或新技術此前並不成熟,因此採購就可能遇到麻煩。車企往往是走在最前面的,供應鏈是被車企推著走,他們的節奏會慢於車企,這也就意味著使用新材料新技術的車企往往需要等供應鏈跟上。所以真正影響特斯拉交付能力的,除了建廠和生產以外,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物料供應。

Q6、中國市場及中國工廠對特斯拉的貢獻幾何,中國市場是否有可能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的市場?

特斯拉2020年全球銷量近50萬輛,其中中國市場銷量14。8萬輛,佔比接近30%;與之相比,特斯拉同期在美國的銷量在20萬輛左右,佔比接近40%。

考慮到中國市場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其增長空間遠大於美國,未來中國市場對於特斯拉的重要性也很可能將超過美國。

特斯拉除了在中國建廠、中國賣車以外,還將部分在中國上海工廠生產的汽車出口到其他海外國家。

Q7、對於特斯拉來說,還存在哪些隱憂會阻止它成為行業的巨無霸?

諸多因素都有可能。長期來看,首先是安全層面,一旦特斯拉出現大量剎車失靈或自動駕駛方面的安全事故,勢必將影響其銷量;其次是蘋果、華為、蔚小理等企業推出的電動車也可能威脅其地位。

不過短期來看,最近幾年供應鏈層面的挑戰和量產對於特斯拉仍然是最大的挑戰,目前無論是特斯拉還國內的蔚小理,都處於供不應求的局面,供應鏈和生產仍然跟不上市場需求。

根據特斯拉此前披露的資料,今年特斯拉在華銷量差距往往起伏很大,相鄰兩個月之間的交付量可能相差數倍,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於,特斯拉會將某些月份生產的Model 3/Model Y出口到海外其他國家交付。比如今年4月特斯拉上海工廠生產了2。5萬輛汽車,其中1。4萬輛出口,國內僅交付1。1萬輛,到了5月上海工廠生產3。3萬輛,出口1。1萬輛,國內交付達到2。2萬輛。

當下特斯拉還一直處於產量跟不上需求的階段,因此才會選擇在德國柏林建廠,但是目前困難重重,建設程序已經遇阻。一旦柏林工廠失敗,特斯拉的供需關係將進一步失衡,必須在其他地方建設新的工廠。

Q8、中國的新造車勢力蔚來+理想+小鵬市值僅為特斯拉的15%,中國新造車公司距離特斯拉差距在哪裡?汽車行業還會有第二個特斯拉嗎?

首先在技術層面,特斯拉也有一定優勢,但這種優勢正在縮小,蔚小理甚至在一些方面已經全面超過特斯拉了,比如售後服務、語音互動等;其次在於品牌層面的差距,特斯拉已經在全球擁有廣泛的知名度,而蔚小理還在中國逐步擴大自己的品牌知名度;當然,由於蔚小理的銷量還未達到特斯拉的水平,對於供應鏈的掌控能力和議價能力也還有一定差距。

至於汽車行業是否會出現第二個特斯拉,我認為會有的。目前特斯拉在全球電動車領域處於一家獨大的局面,但是未來這種局勢一定會被打破,也許是五年,也許是十年。

Q9、特斯拉市值大漲,是否意味著資本越來越看好新能源賽道,對國內新造車來說,資本環境更有利了?

特斯拉股價大漲,對於蔚小理等國內新勢力都是極大的利好。此前,蔚小理都差點因為融資失敗一度瀕臨倒閉,很重要的原因資本市場難以給出很高的估值,如果按照大眾豐田的銷量和市值作為參考來給蔚小理估值,他們市值很難超過100億美元,能融到的資金十分有限。但是由於特斯拉的市盈率超過1800倍,蔚小理的市值也水漲船高,能用很小的代價就融資幾百億美金。

過去兩年內,蔚小理三家公司先後完成多輪融資,目前賬上至少都有三四百億資金儲備,即便每年再虧三四十億,他們也還能虧十年,但是隨著每年汽車銷量提升,不可能這樣虧下去,因此也將意味著他們其實已經渡過了危險期,不會存在生存問題了。

蔚小理之外,還想繼續融資的新勢力,也有了更好的資本環境,比如極氪、嵐圖、高合、FF等新勢力,同樣可以在資本市場拿到更高的估值,比如極氪此前完成的融資,在一輛車都沒有交付的情況下,估值已接近90億美元。

Q10、目前特斯拉市值超過所有傳統汽車企業市值總和,傳統燃油車企造新能源車還有機會嗎?未來新能源汽車市場誰的掌控力更強?

中國傳統燃油車做新能源肯定還有機會,比如吉利、長城、比亞迪、東風等車企,轉型速度非常快,已經有逐步崛起的勢頭,比如吉利旗下的極氪品牌推出了極氪001,東風旗下的嵐圖推出的嵐圖FREE,比亞迪的漢EV都有不錯的市場反響。

但是對於日系和德系車企來講,恐怕留給他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目前僅有大眾在電動化轉型上取得了初步成效,包括豐田、日產、賓士、寶馬、奧迪等主流車企轉型動作都十分緩慢,面對來勢洶洶的特斯拉和蔚小理,他們做電動車除了在品牌知名度上還有一定優勢以外,其他方面已經成為落後者。

未來一定是造車新勢力對於市場的掌控力更強,從資本市場對他們的認可就可以看出,他們已經掌握了更多的品牌曝光度,還有大量的現金儲備。但是由於他們當下的銷量還不及傳統車企,因此他們在供應鏈層面的話語權與傳統車企還有差距,也缺乏自有供應鏈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