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視野】邁向DCU時代 爭奪汽車電子新天下

【芯視野】邁向DCU時代 爭奪汽車電子新天下

集微網報道 汽車行業在2021年初成為輿論的焦點,一方面是各大車企飽受缺芯之苦,開始減產、裁員,另一方面是各大科技企業奮不顧身地投身造車事業中,前有蘋果,後有百度、小米。兩件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實則說明一個道理,汽車已經是離不開晶片的電子產品了。

從動力控制、安全氣囊、車身穩定到車燈控制、娛樂影音、自動駕駛,汽車上沒有一個環節不在使用晶片。不過,隨著晶片數量的指數級增加,傳統的汽車分佈電子電氣架構(E/E)已不堪重負,由此向域集中電子電氣架構轉移。這一新架構也同汽車的動力系統革新一起,正在慢慢重塑汽車產業。同時,汽車供應鏈目前的危機,也會倒逼該技術加速邁向成熟。

域時代降臨

域集中架構的核心是域控制器(DCU,Domain Control Unit)。這個概念不難理解,就是將汽車電子部件功能將整車劃分為動力總成,智慧座艙和自動駕駛等幾個區域,利用處理能力更強的控制器晶片相對集中地控制每個域,以取代目前分散式電子電氣架構。

平臺化、相容性好、整合度高、效能好是DCU的優勢,依靠晶片算力的大幅提升,可以有足夠的資源快速響應使用者的需求。

以博世、大陸為首的Tier1最先提出DCU,是為了突破ECU的效能瓶頸,並解決資訊保安問題。因為按照以前的模式,汽車中每個功能都需要至少配置一個電子控制單元(ECU Electronic Control Unit)。隨著汽車功能的不斷增加,ECU的數量劇增,高階車型裡的 ECU 平均達到 50-70個,個別車型ECU數量超過100,使得車輛的電子系統複雜度超出極限。同時,由於ECU 數量的激增,對汽車線束長度、傳輸速度等方面都有這更高的要求,這都將為汽車的研發、生產、安全等多方面帶來挑戰。

如果使用DCU,這些問題就能得到化解。因為DCU有強大的硬體計算能力與豐富的軟體介面支援,集中了更多核心功能模組在內,極大地提高了系統功能整合度,這樣對於功能的感知與執行的硬體要求降低。加之資料互動的介面標準化,會讓這些零部件變成標準零件,從而降低這部分零部件開發和製造成本。

此外,面向自動駕駛開發,現有的電子電氣架構系統同樣無法滿足需求。“所以需要將現有的ECU進行整合升級成DCU。這樣,大量的底層程式碼可以互通,而且減少了大量的通訊過程,利於自動駕駛開發。”大眾CEO Herbert Diess曾這樣表示。

【芯視野】邁向DCU時代 爭奪汽車電子新天下

圖 博世公司規劃的汽車電子電氣架構的進化路線

風格激進的特斯拉最早實現了這個概念的落地,2017年量產的Model3 車型中就採用了區域集中式的 E/E 架構,由AICM(輔助駕駛及娛樂控制模組)、BCM RH(右車身控制器)、BCM LH(左車身控制器)以及BCM FH(前車身控制器)4大控制器來控制整輛車幾乎所有功能。這一改進使得Model 3 的車載線束總長度與先前車型相比,從3千米降至1。5千米,極大減輕了整車重量。

2018年,奧迪與德爾福聯合開發的zFAS控制器應用在奧迪A8當中,偉世通公司則推出了SmartCore域控制器,整合資訊娛樂、儀表板、資訊顯示、HUD、ADAS等功能。這些產品開創了商用功能域控制器產品之先河,全球各大Tir1供應商紛紛跟進,整個域控制器市場逐漸發展起來。

在國內市場,華為、德賽西威、航盛電子、東軟等企業也推出了DCU解決方案,並得到了國內車企的採用。比如,2020年小鵬汽車推出的智慧轎跑P7就採用了德賽西威基於英偉達Xavier打造的自動駕駛域控制器產品——IPU03。

當前,整個業界對DCU市場都有非常樂觀的預期。據佐思產研的預測,2025年全球汽車DCU(座艙+自動駕駛)出貨量將超過1400萬套,2019-2025年均增長50。7%。

核心換將

在ECU時代,其核心是MCU晶片。進入DCU時代,尤其是汽車智慧化程度大幅增加時,異構SoC成為主角。

國內汽車AI晶片開發商黑芝麻科技CMO楊宇欣表示,核心晶片是新型智慧汽車電子架構功能的核心,能夠提供新時代汽車智慧化所需的算力,是支撐智慧汽車軟體體系的基礎,也是智慧汽車硬體體系核心部件的中樞。

奧迪A8使用的zFAS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共搭載四枚晶片異構式SoC晶片,具體包括:Mobileye 提供的視覺處理晶片EyeQ3(ASIC),英偉達提供的Tegra K1晶片(GPU+CPU),英特爾提供的Cyclone V晶片(FPGA),英飛凌提供的 Aurix TC297T晶片(MCU)。

對算力的需求提升是核心晶片升級的主要推手。新型的智慧網聯汽車,不僅需要與人互動,也需要大量與外界環境甚至雲資料中心互動,還將面臨海量的非結構化資料需要處理,車端中央計算平臺將需要500+百萬條指令/秒的控制指令運算能力、300+TOPS(即為300*1012次每秒)的AI算力。

以座艙域控制器為例,進入L3時代時代,駕駛員行為監測可能成為必備的功能,面部識別、眼球追蹤、眨眼次數跟蹤等將引入機器視覺和深度學習演算法;而L4時代則必備V2X(Vehicle to everything),座艙電子的複雜程度和運算資源需求量暴增。這些都不是傳統的MCU所能勝任的。

一位長期從事汽車電子開發的人士告訴集微網,域控制器的興起對傳統的汽車MCU廠商確實造成了威脅,“因為MCU的使用量會減少,傳統MCU的演進路線也沒有了。”

同時,AI計算單元逐步被整合至主控晶片內,也加速開啟了車載異構SoC晶片的落地。

最初,伴隨著AI技術在視覺領域的應用,基於視覺的自動駕駛方案逐漸興起,這就需要在CPU的基礎上加裝擅長視覺演算法的GPU晶片,從而形成“CPU+GPU”的解決方案。不過,“CPU+GPU”組合也並非最優解決方案,因為 GPU 雖然具備較強的計算能力,但成本高、功耗大,由此又逐步引入了FPGA和 ASIC 晶片。

總體來看,單一型別的微處理器,無論是 CPU、GPU、FPGA還是ASIC,都無法滿足更高階的自動駕駛需求,域控制器中的主控晶片會走向整合“CPU+XPU”的異構式 SoC(XPU 包括 GPU/FPGA/ASIC等)。

這種複雜的晶片需求非常適合英偉達、英特爾、高通、華為這種有大晶片開發能力的公司,他們紛紛調轉船頭進軍汽車產業。同時,國內新興的AI晶片廠商也迎來了快速切入汽車產業鏈的機遇。

國內AI晶片公司地平線,憑藉 “征程”AI 晶片與海內外多家車廠建立合作,成功切入汽車產業鏈,為長安汽車、上汽集團、奧迪等多家整車廠提供解決方案。成立於 2016 年的黑芝麻智慧科技則相繼推出了車規級智慧駕駛晶片華山一號 A500和華山二號A1000,目前已與博世、一汽等多家Tier1或整車廠建立合作。

重塑格局

未來汽車的大腦是域控制器,其功能由主控晶片、作業系統和演算法協同實現。這就使得晶片公司、軟體供應商、Tier1 系統整合商和整車廠形成戰略聯盟。其中,晶片公司是域控制器的基礎,軟體供應商和演算法提供商(部分為整車廠自研)賦能,Tier1 進行系統整合,最終由整車廠落地驗證。

以小鵬汽車的域控制器為例,就是英偉達提供晶片以及技術上的支援,德賽西威負責提供硬體形態、軟體形態域的底層軟體,小鵬汽車編寫從感測器到決策層的自動駕駛演算法。

行業內有個看法,域控制器可能是未來競爭門檻最高的部分,因此利潤也最高,晶片廠商和核心演算法供應商將會受益。

前文也提到,新興的晶片廠商成為新寵,那麼傳統的晶片供應商(做MCU的)是否就一定要走向式微呢?

答案也並非如此簡單。首先,分散式ECU並不會馬上消亡,因為傳統的汽車產業鏈非常堅固,短期內難以被動搖。

“原本傳統的產業鏈的利益很難打破,特別是線束廠商。短時間內,傳統汽車MCU會繼續存在,而且還會增長。”國內一位汽車晶片廠商負責人如此表示。

再者,並非所有功能域都適合集中化,即使集中化也不意味著所有ECU 都會被融合。大部分車企在中短期內不會效仿特斯拉採用如此激進的集中化方案。

還有一點,從分散式ECU轉變為集中式域控制器,極大地強化了軟體在架構中的作用,但是現行的供應商體系裡沒有的成熟的軟體供應商,成熟的汽車軟體商業模式現在還沒有摸索出來。因為以往的供應商大多提供的是軟硬體一體的服務,很少有專門的汽車軟體供應平臺,並且能夠適應各種晶片平臺。所以,ECU向DCU的轉變還需要一定時間。

中短期來看,汽車ECU 方面依然存在著巨大的機會。麥肯錫預計,2020/2025/2030 年全球ECU 市場規模分別為900 億/1030 億/880 億美元,雖然ECU 增速放緩、佔比下降,但絕對值依然很高。

有意思的是,2020下半年發生的汽車晶片領域的供應短缺成為了一個黑天鵝事件,促使整車廠加速向域控制器靠攏。

比如,上汽集團方面就宣佈,旗下上汽乘用車已與智慧晶片產業“獨角獸”地平線敲定全面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打造出可以對標特斯拉FSD的下一代智駕域控制器和系統方案,同時也希望能夠有效緩解甚至解決晶片短缺帶來的產能危機。

掌握了域控制器的開發權,不但掌握了技術制高點,也掌握了對晶片供應鏈的控制能力。對於每一家整車廠來說,都是一舉多得的好事。所以,未來還會有更多的車企加入這個行列,從而倒逼域控制器加速邁向成熟。

(校對/Kel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