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下半場,拼的是韌性

赫爾曼·黑塞曾說:“

軟的比硬的強;水強於岩石,愛強於暴力

”,和“上善若水”的中國智慧是同樣的道理。

水沒有硬度、沒有形狀,為什麼會改變岩石的形狀?柔軟的東西為什麼比堅硬的東西更耐用?

其中的關鍵,在於物的韌性。

我們每天都會面臨一些讓我們生氣、甚至崩潰的麻煩,面對這些突如其來的煩心事,一些人表現淡定,另一些人則崩潰抓狂。

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會產生不同的反應;面對同一個麻煩,你可能在不同的時間也有不同的反應。

其中的差別,在於人的“韌性”。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挑戰和壓力的社會中,

“韌性”是讓我們應對突發狀況、取得持續成長的關鍵要素。

《韌性思維》

的作者喬·歐文認為,韌性不是某種單一的技能,而是我們可以學習的一系列思維習慣、可以培養的心理素質。

人生下半場,拼的是韌性

喬·歐文

|人民郵電出版社

在書中,他提出構建韌性的思維習慣,包括保持樂觀、善於管理情緒、擁有信念、建立支援性的人際關係、注重精力管理、學會選擇、找到使命感、持續學習、打造適合自身發展的外部環境等等。

即使你只專注於培養其中一種思維習慣,也會提升自己的生命韌性。

人生下半場,拼的是韌性

保持樂觀:想得好,才能活得好

“樂觀主義者的平均壽命更長”,這已經是多項研究的共識。

哈佛大學研究員埃裡克·金分析了7萬名女性的發病率和樂觀的關係,發現樂觀程度排在前四分之一的人,死亡風險比最不樂觀的女性的死亡風險低30%。

為什麼疾病會遠離樂觀者呢?其中有一個關鍵概念叫“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一種無論你面對的是意想不到之事還是對你不利之事,都相信自己可以實現目標的信念感,自我效能高的人,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他們並不奢望好運降臨,而是透過努力讓自己變得幸運。他們也更喜歡鍛鍊身體,照顧好自己,同樣能增強一個人的自我效能感。

人生下半場,拼的是韌性

樂觀不是盲目投機,而是具備認清殘酷的事實並處理它們的能力。

英國有一所滿是“問題兒童”的學校,全部是被其他學校拒收的孩子,校長溫迪·卡森是個韌性十足的人,她每天都邁著輕快的腳步走進房間,充滿了活力。

一個孩子超她扔咖啡豆,她想到的是:“我看到一個迷失的小男孩,他不知道界線是何物,也沒有父母……我所知道的是,孩子已經對外界感到失望了,這讓我更有決心去幫助他。”

她不盼著走運,她只是面對殘酷的事實,與那些教養欠缺、行為不良的孩子打交道,並且相信自己有改變這些年輕人人生軌跡的信念。

於是在別人看到問題的地方,她看到了機會。

學會樂觀的第一步,是要意識到你總是可以選擇自己的感受。

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有這樣的選擇權,事情一發生,就感覺自己只能生氣、壓抑、傷感。

一旦你知道,問題也許不是你可以選擇的,但你面對問題的態度和情緒,是你的信念決定的,你一定會選擇讓自己積極樂觀的方式。

人生下半場,拼的是韌性

管理情緒:看到黑暗中的光

有韌性和缺乏韌性的人很容易區分,只要看他面對壞情緒的態度。

同樣是生氣,有的人選擇向身邊人大喊大叫來發洩,有的人選擇隱忍不發,還有人允許自己氣一會兒,再去搞清楚生氣的原因。

第一種人,自己很痛快,身邊人很痛苦;第二種人,讓自己痛苦。而第三種人則不會被情緒所牽制,懂得解決情緒背後的問題。

負面情緒就像身體的痛感,沒有人想要疼,但是又不能沒有“疼”。

世界上有一種罕見的疾病——先天性痛覺缺失症,他們不害怕牙醫的針頭和牙鑽,不會因為被別人踩到腳趾或自己走路摔倒而感到疼痛,也不需要依靠藥物來控制疼痛。

但是對患有這種疾病的人來說,沒有痛苦更像是一種詛咒。

人生下半場,拼的是韌性

劍橋大學的傑夫·伍茲在巴基斯坦遇到了一個沒有痛覺的男孩,這個男孩透過做一些其他人做不了的、極端痛苦的事情來賺錢,比如在滾燙的煤塊上行走,從高處往下跳……

可惜的是,在研究進行之前,男孩受傷而死。因為沒有痛感,所以也無法預知那些危險行為對自己的傷害。

情緒也是如此,如果沒有負面情緒,我們就無法感知到危險、內心的需求等等。

所謂情緒管理,就是讓消極情緒和積極情緒之間達成微妙的平衡。

管理情緒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在感到自己陷於一種情緒的時候問自己三個問題:

我感覺如何?我為何會有這種感覺?我要做什麼?

只有意識到你的感覺如何、是怎樣的情緒,你才知道自己應該做點什麼來改善,從而控制它們。

人生下半場,拼的是韌性

走出舒適圈,持續學習

作者在華爾街路過一座座百年曆史的大廈,那裡有一家牛油蠟燭製造商,曾經紅極一時,現在這個行業都已經消失了。

牛津大學估計,未來20年,近一半的工作將面臨來自人工智慧的威脅。

自工業革命開始以來,有一半的工作崗位一直面臨著科技帶來的挑戰。這一次,面臨風險的更有可能就是你的工作。

無論如何,在你結束職業生涯時,讓你開啟職業生涯的那個工種,可能已經不存在了。

這就意味著,個人成長對職場生存和成功至關重要,如果你想生存下去,就必須不斷學習和適應。

英國人力資源協會曾進行一項調查,找出人們不願意參加培訓的原因,主要是:工作太忙、要承擔家庭或個人責任、工作中的學習氛圍不足。

《心態》一書中提到了停滯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的概念。

作者發現,

在學習這件事上,天賦不如思維重要。正確的思維會驅使你做出正確的努力,從而取得更好的結果。

停滯性思維的人,害怕失敗,想一直呆在自己的舒適圈,而成長性思維的人會接受挑戰性的任務,去冒險、去學習、去挑戰能力的極限。

人生下半場,拼的是韌性

比爾·蓋茨曾說:

“巨大的成功靠的不是力量,是韌性。”

人生常常是持久力、耐受性的一場賽跑,有恆心、有毅力的人,才能笑到最後、笑得最好。